融合创新理念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黄华文
[导读] 本文从时下热点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发,在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的时代

        黄华文
        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广东 东莞523000
        摘  要:本文从时下热点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发,在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的时代,阐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凸显。落实到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更要走上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变革之路,创新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创新课堂让我们走在高效课堂的前列,创新教学模式让我们与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同行,逐步形成创新课程体系。基于融合创新的课堂教学必将成为高效、优质、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2.0 资源共享 课堂教学
        
        国家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朝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迈进[1]。
        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必须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创设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海量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使用信息化的数字移动终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构建一体化信息化平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此,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2]。
        为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须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资源不能共通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努力为师生构建一个能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和交流的泛在教育大环境,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缩小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二、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未来必将有效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推进,各学校倡导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发了大量的优秀课件、教学案例、精品课程、习题资源库、网络课程、微课、微视频、优课、慕课等,这些耗费了老师们众多精力和心血的教学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方便教师集众家之所长来进行方便快捷地备授课,学生可利用多种数字化设备终端(如PAD、手机、电脑等)进行个性化学习,碎片化时间使用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随时可利用闲暇时间段进行有效学习,在构建信息教学平台、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通过对接国家、省市信息化平台,引进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及学科工具,满足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教学需求的同时探索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教育者们应通过探索新技术环境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应用与创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让这些凝聚教师智慧和心血的教学信息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能够最大化发挥其作用。例如我们国家层面的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eduyun.cn/),省级层面的有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zy.gdedu.gov.cn/),以及市一级的东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res.dgjy.net/dgsjyj)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地区差异、设施落后、师资配备不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三、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学生专业学科知识资料的提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培育者,是课堂教学的解惑者,对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对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必须从简单的计算机使用者向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互联网思维的信息化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适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师生从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转变。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和学的方法、手段,例如双师教学、翻转课堂、专递课堂、远程学习、名师课堂、慕课教程等,创新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使教育者与学生齐头并进,信息素养的提升,为融合创新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起步到应用,从学科整合到深度融合,现在到了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的关键过程。
        1.关于信息化基础建设问题。继续做好"三通两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紧跟时代的发展,构建与当今社会主流技术相匹配的教学环境,例如搭建录播室、翻转教室、微课制作室、未来教室、创客中心,推进云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编程教育等,今后,更要朝着普遍用、深入用、系统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稳步推进。
        2.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坚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自主设计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直至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思想,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3.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与创新发展。增强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认知与理解,找准重点,抓好落实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了解创新教育理论,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着力提升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改革、创新信息社会教育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主为体单纯的讲授式结构进行变革,构建新型、多元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新型的课堂结构中,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环境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平板PAD、手机、电脑、一体机等数字化终端,通过微课、优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提升学生编程思维,构建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智慧校园应用。
        五、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建构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论教等为核心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呈现,昌乐一中、聚奎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校,通过不断的教学试验累积,改革创新,彻底从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融合创新理念的多技术融合的智慧课堂必将大放异彩,基于融合创新理念的多技术融合的智慧教育必将成为高效、优质、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春麟,以绩效提升为导向系统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12)
        [2]焦建利,教育信息化2.0:我的理解和认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1(22)
        [3]王丽珍,“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8.02
        [4]任友群,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0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