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的教学建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王太法
[导读] 思维课堂的有效构建,能够持续性地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

        王太法
        单县南城第一小学    274300
        摘 要:思维课堂的有效构建,能够持续性地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构建优良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依托于素质教育之下,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和增强。但是,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多层次、多趣味的教学模式,进而构建出更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合作探究;质疑能力;多元化

        真正的思维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并且,作为教师,需要始终秉承着“以生为本”的重要原则,不断活跃课堂气氛,由此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质疑,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思维的扩展和发散。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建构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和具体规定,其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重点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与学生的综合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同时,需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教学,而思维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和了解相关知识,由此激发出无数的学习动力,并且增加更多的探究热情。在学习期间,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得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促使学生进行问题的激烈讨论和相互研究,由此碰撞出无数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建构的策略
(一)和谐师生,共赢课堂
        根据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式教学,具体表现为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方面,而严重忽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此同时,教师一味地向学生教授相关知识,并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接受这些知识,而是强制性地进行知识的灌输[2]。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一味地学,但这不是主动性的学习,而是充满被动性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因此,作为教师,需要积极有效地改变这一状态,并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改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能够逐渐地加强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由此通过相互沟通和积极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点散发。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说一说自己平时会在什么地方接触到广告,有的学生说可以在电视中看到广告,有的学生说街道的广告牌上也有很多的广告。

那么,同学们对广告持什么态度呢?商家又为什么一定要做广告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次数增多,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由此推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显著增加。
(二)精提巧问,启发质疑
        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趋于枯燥和乏味,学生逐渐会失去对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地将教学氛围变得活泼起来,不断地进行问题的创设和提问。而如何进行问题的创设?又如何进行提问?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其中,教师需要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还需要保证提出的问题,契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需要促使问题朝着开放性、多元性的方向发展,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多种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小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大米的由来吗?”然后,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的画面,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大米种植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育秧阶段、插秧阶段以及田间管理等。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集一些水稻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的侵害,如病虫害问题以及恶劣天气问题等。通过演示水稻遭受病虫害问题的整个过程,促使小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水稻种植的辛苦,并逐渐地认知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3]。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粮食呢?学生不由地提出疑问,教师借此时机,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知道的关于曹操珍惜粮食的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在外就餐后,自己的妈妈会将剩菜进行打包,这些都是珍惜粮食的最好体现。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要重点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增强,并有效结合小组合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基于合作探究之下,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思考,同时能够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并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找到正确的学习思路。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自己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进行相互探究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懂得如何关心自己的家人,并逐渐形成为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从而进行具体的行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显著增强[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并不是仅靠教师的传授,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由此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而想要实现思维课堂的良好构建,作为教师,需要把握好“教”与“学”的界限,并促使二者能够相互转化,由此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进而达到思维课堂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东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59.
[2]苏世平.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学周刊,2021(02):79-80.
[3]柳琴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31):157-158.
[4]刘守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0(23):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