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施彬彬
[导读]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的学科

        施彬彬
        晋江市陈埭镇海美小学  3622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实践精神。随着课程标准的持续发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张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依旧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如教学观滞后,方法单一化,以及学生实践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的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实践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究,希冀对其他同仁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实践精神;教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以致用,而这也正是新课改中新要求之一。信息技术一向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实践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还是该门课的实效性都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简要地论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路径与方法,以期提升该门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一、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实践能力

        发散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能力,它能够在解题时探寻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而收敛思维是能够在解题时,应用原有知识经验对各种方法的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出最佳的一种解决法,两者有机融合可有效发展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应用原有知识,拓展多条思路,寻找出问题中的最优解决方案。
        
        例如:在利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电子幻灯片将个人学校的介绍添加进去,从而促进学生熟悉运用power point的基本功能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确定自己应当选用何种素材来体现学校,该如何去收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界面及颜色的设定等,而在制作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水道渠成地掌握了。通过幻灯片的制作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精神,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利用这样的教学法,在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验证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并且还能够把这些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知探寻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创新思维,增强实践精神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灵活,其想像力及创造力极其丰富,拥有强烈求知欲。为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制作过程,充分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经过思考才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通过反复践行,最终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以“制作课程表”一课为例,对于该课,笔者没有限定对课程表的风格,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像力,制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课程表,再按照个人的设计风格及内容进行设计与布局,从而制作出属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体现个人的创新思维。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地自主思考,就能发现他们可以考虑更多的问题,并取得创造性的思维效果。


        
        三、链接生活实际,培养践行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链接生活实际,进行教育的突破和引导。因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对其进行初步的接触,但是往往缺乏所学知识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因此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娴熟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树立他们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假若笔者只是任由学生打字或是游戏,这就严重偏离了教学任务,因此,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改良教学环节,从而发挥该门学科优越性。如笔者引导不生学习画图应用软件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整合与优化,并且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尝试着设想作品如何完成。如以Word 超级链接的学习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动手创设“自我介绍”的超链接,随后,将目录设置为我的美图、自我推荐、个性爱好等,并点拨学生借助剪辑库中设置的素材来进行输入文字,这样,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十分明确,进而有效促进其自主性,同时,有趣的任务调动了学习实践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探究欲望,在潜移默化的练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四、重视课堂实践,提高实践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着较强的工具性,它本身侧重于实践性教学,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创设有效的实践环节,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发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实践操作,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ppt知识,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ppt制作方法,学会如何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及评价和赏析多媒体演示文稿。基于此,在该课教学前,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了与该课相关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方面的多样化素材资源,如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纳,压缩成为打包文件,以压缩文件的形式,分享在局域网交流平台中。在正式上课时,笔者将服务器地址推荐给学生,并且造之他们在附件中可以下载、解压和获取与“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或困惑时,笔者适时地给予学生耐心的引导和解惑,指导学生能够顺利地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这样有助于学生生成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好地牢固掌握操作技巧,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特意安排了设计“校园最美”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采撷有关信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任务,学生的文稿的内容都十分丰富多彩,有学生将学校的图书馆定为最美的风景线,还有学生以校园季节最美进行设计。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创造、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该过程中,学生树立了实践精神,又通过应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性课程,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联系,不管是完整体系化,还是它的工具性,有助于促进知识之间的延展和融合。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精神,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等。本文以信息技术教学的小学阶段课程为例,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针对该门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向志艺.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1)
        [2]张潇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 000(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