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新入职教师成长路径探索——以莱西市第七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赵于斐1 赵国智2
[导读] :新入职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赵于斐1  赵国智2
        1.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山东莱西,266600;2.莱西市第七中学,山东莱西,266600

        摘要:新入职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现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学校对新入职教师的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培训,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通过上好入职第一课、师徒结对、岗位练兵以赛促教、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培训、共读一本书等路径提高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养,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新入职教师  专业发展
        2015年以来,随着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推进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同时由于高中适应新高考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各地区、各学校对新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教师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莱西市从2014年招聘数量急增,首次突破3位数,达到179人,以后逐年递增,2017年年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增加到277人,2018——2020年招聘数量也都是稳定在在150-200之间[1]。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市区人口增长比较快,市直各学段的学校招生压力比较大。莱西市第七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读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也有所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多。学校在2016-2018年新入职教师共有44人,约占一线教师的32.5%,其中男教师只有6人,而女教师38人,占新分配教师的86.36%以上。面对新入职教师数量增加,特别是女教师比例较大,而且一般在3—5之后面临结婚和生育的现实状况,如何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起来,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学校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做好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初步搭建起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新入职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青年教师(主要是新入职3年内的教师)的基本现状
        最近几年,莱西七中新入职教师是以90后为主体,他们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学历高,都在本科以上,其中约8.5%的具有研究生学历,近几年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大学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在岗前又参加我市教体局组织的集中培训,有一定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他们信息技术素养高,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工作富有激情并敢于大胆创新,有上进心;他们刚刚从大学毕业,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容易和学生沟通交流。
        但同样是这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新入职教师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突出,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对困难准备不足,容易产生挫折感,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他们把从事教育的工作看的不再神圣,而认为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事业心也不够强,自我道德要求的标准也不够高,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薄弱,缺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没有很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往往只管教不管学,割裂教和学的关系,对学生和班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方法,说理能力不强,组织能力也比较弱等。
        二、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目标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学校领导要进一步发挥青年人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之处,加快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探寻促进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他们又好又快地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
        总目标:
        通过培养,使新入职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一年合格、二年胜任、三年成为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校内各学科中业绩突出),并能出色担任班主任工作。
        具体目标:
        1.通过培养,深化新入职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职业师德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学科教学基本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3.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4.具备对各种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建的能力。
        三、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对学习共同体明确而且统一的定义,但通过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相关论述来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第二,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形式是合作,成员在平等基础上践行着共同愿景,营造彼此信任理解的合作氛围;第三,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源泉是认同感和归属感,要使成员真正融入共同体中,履行责任与义务,树立集体荣誉观念;第四,学习共同体目标是实现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2]。
        学习共同体是成员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其他成员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合作、分享协商、反思总结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的。通俗地讲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团体,实质上是一种专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莱西七中以构建新入职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依托,立足新入职教师的现状,搭建各种平台,探索基于校本培训机制的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路径
        新入职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市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全体教师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学习共同体:新成员,新组织
        新入职教师到校报到后,学校会安排一天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学习,组织他们上好“入职第一课”,强化对校园文化的认同,让新入职教师有一个归宿感。
        第一阶段是在新教师相互自我介绍后,学校领导带领新成员参观校容校貌以及学校荣誉室。

通过参观和听讲解,使新老师对学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看到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第二阶段工作介绍。校长从总体上介绍学校课程改革及“初高中七年一贯制”的试点情况,并强调他们要立志从教,认真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教导主任解读《莱西七中课堂教学评价表》,并通过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讲解学习。政教主任介绍了学校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指导新入职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班级管理。
        最后,领导和新入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强化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也增进了相互了解。
        2.学习共同体:以老带新,师徒结对
        学校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双名师培养活动,指派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子,一个是负责学科教学的专业指导,即教学的师徒结对,主要是加强集体备课,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另外一个是班级管理的专业指导,有一名优秀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组成一个共同体(不担任班主任的,就指定新分配教师作为优秀班主任的跟班老师,进行见习)。这样双名师带一个徒弟,有力促进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少走弯路,直道超车,全面、快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让他们能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中汲取力量,增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学校实行“青蓝工程”,隆重举行师徒结对仪式,通过签订协议书,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责任和义务。每学期的帮扶工作落实,由教务处、教研组长监督学科教学专业指导的实施,政教处、级部主任监督班级管理专业指导的实施。
        学校在教学管理考核中师徒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捆绑评价,对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名师进行表彰。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双名师培养,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和谐而且充满关爱的温馨工作环境,有利于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对优秀的教学先进个人和班级管理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让获奖教师(含一定比例青年教师)做经验交流,这样使新入职教师通过同伴示范,榜样引领,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激发起他们的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习共同体:岗位练兵,以赛促教
    学校规定,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学期初,新入职教师要在帮扶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课堂教学评价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听评课,加深对标准的理解。每学年度一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帮扶老师要悉心指点,帮助新入职教师明确我们应该打造什么样的课堂,使他们从教学基本功、知识的把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效果的落实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能尽快适应学科教学工作。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一般安排在12月中旬进行,由学校干部和教研组长组成课堂评价委员会,对每一位入职三年内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议。教师上课安排在录播教室进行,每天比赛结束,授课教师集中在会议室由评委会集中对当天的讲课进行点评,评委会对青年教师不求全责备,实事求是,既找出教学中的优点,也中肯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帮他们找准提升能力的突破口,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将授课教师的课堂实录、教案、教后反思、评价委员会的评语,制作成光盘,放在档案袋中留存,建立起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在迎新年前的教职工例会上,学校对获奖青年教师进行表彰,给青年人一个出彩的机会,培养他们做好教育工作的自信心。2017年12月,在莱西市教体局组织的首届“青年教师(入职5年之内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及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莱西七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人数以及获奖比例均居全市前列,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4.学习共同体:不忘初心,书香致远
        学校在推动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读书工作开展情况。每学年都会赠送青年教师一本书,作为必读书目。近几年必读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朱永新说教育》、《为“真学”而教》、《班主任工作漫谈》以及《龚雄飞与学本教学》等。学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寒暑假时全校范围集中交流,让他们结合工作实践谈心得体会,这样做能够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能力。
        另外,学校既实行同读推荐的教育名著名篇,也实行分散学习,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鼓励青年教师课余时间走进学校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教学期刊杂志,以读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教,更新教育理念,升华教育情感。对于他们阅读中感觉比较好的书籍或文章,让他们写出好书(好文章)读书心得,推荐或分享给更多的人进行阅读。每年暑假在莱西市教育局组织的读书征文中,学校都会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奖。
        5.学习共同体:立足课堂观察,走向专业成长
        学校在每学期都要求教师上好一节汇报课,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评课,建立基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校本培训。在听课时,各教研组长依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每个青年教师进行分工,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参与度、学习习惯、课堂效果、教师素养等几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要求认真记录。在评课时,每个老师从自己的角度谈对这节课的看法,指出优点和不足。这样,青年教师既是讲课者,又是评课者,参与其中,对一节好课的要求会理解的更深,课堂教学能力会提高的更快。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和听评课,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对自己的促进会更大。
        各教研组会不定期组织学校名师优课集中观摩学习;同时,也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如到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学习,让他们在更高平台接受指导。外出学习的青年老师,都能认真写出培训心得,回来后及时与老师们分享交流,搭建起学校合作共享的教师论坛。
        五、结论
        莱西市第七中学立足于实际,建立起基于校本培训机制的培养模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构建起新入职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之间、师徒帮扶老师之间、本学科教研组教师之间、全体老师之间等形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上好入职第一课、师徒结对、岗位练兵以赛促教、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培训、共读一本书等路径极大提高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立志从教、业务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官网http://www.laixi.gov.cn/n67/index.html
[2]王伟.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教育(周刊),2020年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