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 北京昌平 100096
摘要:整合教学策略是在教育发展新时期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已经开始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有效教学,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对统编教材古诗词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有效策略;统编教材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分布较为零散,多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方式呈现,在单元组合中也属于从属地位,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记忆和复习,也不利于小学古诗词教学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良好衔接。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编者精挑严选的经典之作,它们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缺乏教材整体观,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对古诗词进行单篇孤立教学,不能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不仅会浪费大量教学时间和精力,也无法充分实现教材中古诗词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
新课改以来,各科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经常进行必要的教材整合。适应这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加以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驾驭教材,甚至是超越教材,也新课改中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对教材大胆而又合理的整合,该是课改所倡导的,也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由此可见,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合理整合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大趋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分布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系统化、条理化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新于教材。语文教材中作为显性资源的古诗词篇目是有限的,教师在正确认识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隐性资源,既可以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也有利于弥补教材的“缺点”,从而实现教材资源的单一性与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能力的发展提升,使古诗词教学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古诗词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同一意象
如果把与古诗词同一意象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比如,唐代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其一,前两句描写了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后两句是作者看到黄河后产生的美好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我先播放了现代诗歌一一《黄河颂》的朗读视频。学生们看着波浪滚滚的黄河,在现代诗中感受着母亲河的风号浪吼,气势非凡。这是第一篇阅读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第二篇阅读素材,就是古诗《浪淘沙》其一,由于有前面环节的渲染和铺垫,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进入了诗境。然后是第三篇教学素材—现代文《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篇文章,从黄河的形态、长度、起源、流经地说起,重点介绍了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是一篇说明文,学生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对黄河有了全方位地了解。此时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油然而生。然后是第四篇阅读素材一一《鲤鱼跳龙门》,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提到黄河,不能不知道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此后我还尝试让学生以黄河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此时,有关黄河,我想学生已经全面透彻地理解掌握了。
2、同一作者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家名作。可以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
比如刘禹锡,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可以把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浪淘沙》其一比较阅读。前者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帷妙惟肖地描绘出了秋天月夜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后者描写的是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而他的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旧事物的更替这一自然界的规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的手法,一改前人悲秋伤感的传统,热情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把刘禹锡的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会不由得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豁达乐观的情怀。
3、拓展延伸
一首诗记录的不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浓缩、文学典故和文学表达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理解单一诗词的内容或含义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相同情感或相同历史事件的诗词归类,并在创作背景、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探讨交流,在逐渐积累中形成自己的诗词体系。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
以《示儿》为例。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人在临终之际不哀伤自身、不惦记子孙家事,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爱国之情,教师联系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组织了群文阅读。首先,教师引领学生粗略查阅两宋的历史,着重了解南宋初年的历史背景,面对破碎的山河、流离的百姓、偏安得朝廷,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有识之士先后投身收复大业,并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词,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之情感同身受。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交流,虽然同样是爱国之情,但这四首诗词又有哪些不同呢?《满江红》是岳飞作战时所作,先悲愤后高亢,壮怀激烈的豪情跃然纸上;《破阵子》则先描绘梦中的豪迈勇猛,再谈现实的悲凉;《示儿》有失望、有悲伤,但仍有乐观精神;《过零丁洋》创作时,时局已无可挽回,只余浩然正气。学生通过探究,学会了对不同诗中的具体情感进行甄别与认知。
三、结语
目前,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大量增加,题材、风格多样。学习要求的提高和篇目的增加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古诗词整合教学可以有效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古诗词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今后教育工作者需要探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庆丽.巧妙整合,有效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发现,2018,(5):71.
[2]张琼.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