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丹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望海小学 116000
摘要: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欣赏、表现来感受真、善、美,陶冶人的情操,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当今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让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原本性 即兴创编 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具有影响力的三大教学法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立足于让每一个人学会和体验到原本性音乐教育,强调通过参与来探究和体验、感悟音乐、重视音乐创作力的培养,提出了用“节奏将音乐与语言、动作三者结合”的想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是——“Elementar”即“原本性”的原理。“Elementar”一词,在德文中同时具有原始的、原本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的、自然地、接近土壤的、赋予生命的等多种含义。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天然性,正是这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本真的感觉才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运用奥尔夫音乐学法对孩子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呢?
一、节奏和声势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低年级《姓名游戏》
1.教学目标:感受基础的节奏朗读游戏;能够准确掌握 X ;X X 的节奏;同时增进同伴间的沟通交流。
2.教师指导: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名字 我 是 X X .
提 示:教师是两个字的名字,节奏是 X X ;再选一个三个字名字说出来 X X X ,边说边拍手,让学生听听是什么节奏,并模仿出来。
3.教学过程:请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进行名字游戏接龙。先每个人用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
边说边拍手;然后进行名字找朋友,任意选一个人开始说别人的名字,点到谁的名字,这个人再接着往下说别人的名字,以此类推。
小结:我设计游戏活动是让学生感受最原本的最简单的贴近身边生活的姓名的节奏训练,为自己的名字选择适合的节奏读出来,培养的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个从游戏入手的节奏训练很简单易懂,还能增加学生彼此的认识和沟通。
■中年级《红蜻蜓》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奥尔夫教学活动中,“声势训练”是一项非常有趣又有益的活
动。这种活动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其中,对身体的节奏感、灵敏度要求比较高,每个声部聆听自己的声音,不受其他声部干扰,对小学生的挑战性较高、难度也比较大,同时也能体验到边唱边做声势的乐趣。
1.教学目标: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2.教师指导:边播放音乐,教师边用不同的声势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
3.教学过程:学生先模仿教师的动作表现,再请学生自由创编动作,自己做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
小结:《红蜻蜓》这首歌曲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三拍子的旋律,抒情优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的意境,体会三拍子强弱规律,我首先请学生跟着我随音乐节奏用不同动作表现,几遍下来,学生自然就跟上了音乐节奏,接着我就请学生自由创编动作,按照三拍子强弱的规律来表现,请学生展开想象,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动作,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空间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即兴表现出来。
■高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学目标:记忆主题旋律
2.教师引导:
(1)请学生随教师弹琴演唱主题旋律。
(2)教室播放乐曲,在乐曲中听辨主题旋律。
(3)请学生设计三个声部伴奏节奏,并运用不同的声势动作表现。
X X
X X X X
X —
(4)用不同声势动作来表现不同声部的节奏(拍手、捻指、跺脚)
(5)分组合作表现
二、在律动与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律动是舞蹈和表演的基础,从一年级我就在每一堂音乐课上让学生多观察老师的动作,自己多设计动作,逐渐加深理解,形成动的习惯。表演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音乐剧,音乐剧中运用了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表演、舞蹈等形式。在三年级《蜗牛与黄鹂鸟》音乐剧表演一课中,我运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创编表演为主。整个音乐剧的设计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在设计环节时,引导和鼓励更多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创编氛围中。在学生分组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我用pad录下了几个片段,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看自己的表演,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彼此互相评价,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反响。学生一起进行角色分工,并进行台词和场景的创编。学生们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剧本基本形成。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们能自己根据歌词创编角色动作和舞蹈动作,并能分析出各角色的舞台位置和空间,对表演的空间感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节课上很出色地完成了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更增强了对表演的浓厚的兴趣,增加了舞台表演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里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经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大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上运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打击乐器能够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并对乐器进行自我探索和发现。
从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我国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吸收、借鉴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体系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原本性”和“即兴创造性”的教育观念,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短短的几年的时间让我们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重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铺垫,从而解决难理解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主体;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再完全是以教唱为主,增加了更多的声势、律动、舞蹈、表演、创编等有趣的、综合性为一体的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当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固然有它先进之处,但德国与我国的国情还是有很大差异,如教育体系不同;国民人口过多等问题。虽然可以开放引进,为我国所用,但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备课也应具有创造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授课既要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拓展思路。完全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做为教师自己要跟学生一样备课的时候能做到活学活用、开阔拓宽思路。只有教师本身创造性的备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够在音乐课堂上真正发挥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科教论丛】
4、《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儿童多种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