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谢五一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法律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是重要组成部分

        谢五一
        陕西省城固县第六中学   7232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法律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注重利用道德与法治来综合培养学生在法律法规、公平正义、自我防范等方面的素养,科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法律意识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着较多的法律知识内容,法治素养是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加大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        
        法律知识几乎在各个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有出现,这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学习八年级“法不可违”的相关内容时我们知道了违法无小事,回顾生活中顺手牵羊行为违反物权法、欺负小同学致使受轻伤的违反治安处罚法、受重伤致死的触犯刑法、适龄儿童少年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违反《义务教育法》等等事例,还可以对照《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讨论在观影时高声喧哗、打闹,家庭暴力,引诱未成年人吸毒贩毒等行为是否违法,违反什么法,应受何种处罚等等。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举一反三、挖掘延伸,让法律根植于心,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立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法律观念        
        在教学中,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过于理论化,学生对于罪与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常常分辨不清。在教学时可通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富含法律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将法律观念有效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公民的权力》一课时,我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自己享受的权利认知情况,设置了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人每天都干些什么,分别享受了哪些权利的讨论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自己上学享受了受教育权;爸爸妈妈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享受了劳动权;妈妈当选为职工代表享受了选举权;爷爷奶奶领养老金享受了物质帮助权等等。同时让学生了解宪法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性条款,使学生明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公民权利的内容及内涵有明确的认知,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判别自己的合法权利是否受到损害,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具备维权意识和能力。基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通过向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哥哥从公司跳槽”“奶奶去跳广场舞”“村民进行村主任投票选举”“对抗击新冠肺炎重大贡献者颁奖”“对森林火灾遇难者举行哀悼”。通过列举当下学生关注的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明白公民依法享受的权利。这样,在目标引领下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中内化法制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日常书本中学到的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价值,想要让学生真正内化法制知识,明白法律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仅是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贴近教学实际的,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拓法制意识素养的第二课堂中将法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了解警察的工作或去审判庭旁听        
        生活是最直接的学习课堂。教师可以开发其他资源,通过与当地相关法治部门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其他时间参加协助警察工作,了解警察日常工作内容,感受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人民安定生活的重要性等。有条件的去审判庭旁听,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举办辩论会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班级中举办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不但验证自身的观点,从而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运用能力。        
        3.做法制宣传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小区开展法律普及活动,通过自发设计法律小报,宣传相关的法治知识,在实践中向小区居民普法,有效提升了其法治素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法律知识能够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不至于因为无知而违法犯罪,并学会用法治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要能够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联系具生活实际,延伸课堂教学,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受法律的意义和内涵,形成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情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33):31-32.
[2]刘雁玲.试论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127.
[3]网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