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燕
南宁市兴望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12
摘要: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忽视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十分缓慢。在教育改革工作当中,应该以小学科学课堂的多元化建设作为基础,消除传统课堂的单一化弊端,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意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鉴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实验,注重理论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很多时候教师注重向学生进行书面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教学,却忽视了科学实验的操作与组织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实验教学显然让学生难以获得预期中理想的科学教育效果,这是制约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单一讲解,未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将教材及其资料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很少会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的知识讲解,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到生活与所学科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是死记硬背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较差,很多时候难以理解较为抽象与枯燥的利学知识。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3、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认真观察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还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教师会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很少会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很多时候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堂氛围不但枯燥、单调,学生也很容易失去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认为其枯燥乏味,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科学学习来讲,存在着不良的影响。
4、未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教师制订统一的目标,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方式,却很少会有意识地区分开不同的学生。但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不同差异的,这种统一的教学方式未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科学学习需求,因此,很难达到推动不同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预期目标。未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导致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始终难以获得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科学探究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众所周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功,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利-学探究,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而且,情境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沦是相契合的,所以,笔者在组织科学探究教学之初,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玩镜子”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镜子,如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接着开始照镜子,在照镜子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镜子中出现的人有怎样的特点。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发现新奇的现象,且对这此现象产生兴趣,不需要笔者提问,他们就自主地提出问题:“为子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此镜子有怎样的特点呢?”接下来,笔者和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展开对“不同镜子中的像”的探究,打好课堂科学探究的基础。
2、引入生活素材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而无论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都相当重要。相比其他素材,生活化素材不仅类型丰富,能涵盖大部分的小学科学知识,而且其距离学生较近,对学生有着大然的吸引力。以生活化素材进行情境教学,教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代入感,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探究主动性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情境创建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课堂,以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例如,“植物的繁殖”这章,在章节的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送实景微课进行导学。在微课的录制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植物,通过定期、定位拍摄和快进的方法展示一个植物的整体成长历程。而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之后,教师即可以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植物的器官和成长经历。植物的生长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情,但由于学生日常关注程度不够,多数都未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而以实景微课的形式进行播放,教师形象地展现了植物生长的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在一定程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利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科学教学可以衍生出新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方式更加引入注目,更能引起学生关注和兴趣,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以“我的水钟”为例,本课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时间,并引导学生使用流水计时方法进行探索,使学生自己设计“水钟”,亲历自制水钟的全过程,让学生感知控制水滴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经过课堂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自制一个计时10分钟的受水型水钟,并鼓励学生制作固定速度滴水的滴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在课前应用网络技术搜集相关的水钟样式和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自制水钟,并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自己对实验的解读和间题的思考,在课上以短片的形式播放,引发全班学生的共同思考和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三、结语
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开拓教学模式,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景.论新形势下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当代人,2018,(14):197.
[2]王彩霞.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