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贤
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广东 广州 511400
摘要: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方式。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很强,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通过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树立阅读信心、养成阅读习惯,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词: 兴趣 朗读 赏识 习惯 独立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笔者看来,“独立阅读的能力”的提出反映了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不受外界要求、强迫、影响下能主动、独立地进行并完成阅读,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有清晰的阅读思维。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生涯才刚刚开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单单以课本为载体的是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科的课外阅读量也有明确保底要求,其中第一学段的要求是5万字。因此,在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尽快、尽早地实现独立阅读的目标是当仁不让的。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呢?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段的学生刚步入小学不久,学习的专注度并不高,独立地进行阅读稍难实现。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程标准对此也特别强调,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在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上,应充分利用音乐、动画以及图画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专注力,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与大人一起读”中,《小兔子乖乖》是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第一篇阅读文章,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一节阅读教学课,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起帮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的基础作用,在导入新课时出示可爱的小白兔、温柔的兔妈妈和凶恶的大灰狼的图片,形成角色外形特征的对比,让同学们谈谈感受,顺势带入到阅读文章当中。紧接着,配上背景音乐,渲染阅读的气氛。通过与教师的一起读,了解文章的内容后,播放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原来阅读是如此快乐的。在第一次阅读课上,教师通过利用听觉和视觉对学生进行强力的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非常乐意参与阅读,充分地发挥独立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二、朗读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的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注重良好语感的培养,注重阅读情感的体验。朗读,是一个很高效的方法,它能使阅读充满生命力。
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三个字强调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显示起步阶段的要求。通过统计,一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的朗读要求共19篇,一年级下册共28篇,二年级上册共22篇,二年级下册共22篇。从数据上看,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朗读是必要的,通过朗读获取文章的信息,体会一字、一词、一句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
例如,在阅读课《沙滩上的童话》上,首先要找出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解决的中心问题,即“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教师要抓住中心问题有步骤地设置子问题展开教学,首先解决第一个子问题“文章中共有多少次对话?”,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对话。
然后,引导学生将每一次对话进行“攻破”,如学习第一次对话时,利用学生朗读代替了老师过多的讲解,在这过程中或许学生能发音准确地把对话读出来,但是语气过于平淡,表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章当中,尚未理解句中的含义,读不出当中的语气,则属于不高效朗读。此时,教师应该提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为什么试着找出对话的关键字或词。”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们会找出“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中“凶狠”一词,找出“她抢去了美丽的公主”中“美丽”一词,找出“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中“听”、“哭”两字。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感受,在朗读“凶狠”时为表现魔王的可怕、凶恶会稍微加重语气以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在朗读“美丽”时为表现怜惜公主读得会稍微轻缓一些;公主在哭,如果读得太大声是听不出来的,只有轻轻地、小声地去读“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这一句,才能完全地融入文章中去,感受公主的哭泣声。通过初读、研读句子,最后教师进行方法的梳理、总结,学生们掌握了朗读、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重视赏识,树立信心。
培养低年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除了帮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授予学生阅读方法以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所以必须做好重视赏识。通过调查发现,多大的阅读课都是教师预先设置思路,进行讲解、启发,限定了主题,致使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遇到不同的阅读材料容易理解失误,导致失去阅读的信心。其实,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他们阅读的感受也是很丰富的。在阅读教学课上,教师不必设定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是学生的表达总是与阅读文本紧密联系的,教师都应进行赏识评价,这也是赞美式教育的一种表现。
赏识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高效作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分享”的手段,学生“分享”后,得到的评价不单单源于教师,更多的可能源于同学的赏识。例如,在《四个太阳》阅读课上,通过自由阅读学生分享“你会为每个季节画出什么颜色的太阳?”时,很多学生都会分享某一种单一颜色的太阳,这个时候突然有学生分享“我会为秋天画出五颜六色的太阳,包含赤、橙、黄、绿、青、蓝、紫。”,此时这位学生可能会被同学问道“为什么呢?”。其实在这个同学和其他同学的问答交流中已经产生了赏识,同学们欣赏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对这个想法感到好奇所以接着发问,从中学生慢慢地开始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时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发散性思维对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思维。此时教师也会发现这不是预料中的“标准答案”,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对此回答表示肯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理由,并赞扬学生。从整个交流阅读中,学生收获了肯定,赢得了称赞,树立起阅读的自信,激发了阅读的渴望,独立阅读能力便有所提高。
四、指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不能被忽视。通过关注低年段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信心的树立,学生渐渐地爱上阅读,课后选择独立阅读。面对海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阅读能力将难以发挥。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按照低年段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因素,结合课内的延伸、教育局指定篇目,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书籍进行阅读,代替随意性阅读。在学生独立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从阅读中识字、识词、赏美句,阅读笔记中包含阅读时间、书籍(文章)名称、作者、新认识的字、好词、佳句、质疑、感受等要素。通过阅读笔记,让学生进行有效独立阅读,阅读中思考,阅读有所获,而不是空泛地过目文章。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
[2]黎 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4
[3]林凤清.《低年段阅读教学激趣策略浅探》 [J] 小学教学参考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