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根起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325005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性课程,是组成我国基础性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性质上属于活动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阶段必修课。该课程并不是其他学科的补充或辅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教育功能。要求学生从活动、经验、行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学习,与其他课程并列平等,在对学生教育方面形成有效互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扰。本文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两方面进行相关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学校以及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引言
在新时期下的中小学阶段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总体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文章将在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基本理念,以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实施。课程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通过合作、探究、参与、体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主要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等特点。
第一,自主性的特点。课程开发与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课程实施中老师并不是包揽所有活动,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实践。第二,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的主要形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经历各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第三,开放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其打破了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丰富的学习体验,课程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整合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和协调各个层面的关系,全面整合了各方面、各学科的内容和资源。第五,连续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内容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的特点。通过有机衔接学期、学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构建系统的主题活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制度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时刻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且完善的学习体系,同时,对不同的教学体系进行比较、对比,选择一套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体系。首先,以班主任为主要领导者,相关教师在旁辅助,如果现实允许还可以让家长也加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课上以及课下活动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监督引导工作。
同时,学校也要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出台科学的学习制度,对于要使用的教学设备、或是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奖赏机制制订细致、完善的规划政策,让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共同商讨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且适宜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制度。
三、结合社会生活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组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利用情感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有责任的公民的“引路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都处于萌芽和快速发展期,他们不仅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需要积极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存在着迫切的培养需求。因此,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细化、通俗化焦点问题,对小学生可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展开,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例如,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垃圾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播放视频,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的街道有没有类似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你想对破坏环境的人说什么?”的讨论活动;在讨论的最后,呼吁学生保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将实践活动教学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好的、对社会有益的,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实践情境深化学生实践活动课程体验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情境,引发小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在实践情境活动的各个步骤,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方式、思考过程等,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深化学生的活动体验。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营造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种方法,来组织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比如,可以利用教室或者室外的真实物品营造真实情境,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物品开展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水平。比如,在小学关于“给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安排小学生从调查自己身边的垃圾入手,如教室内产生的废纸、废旧笔芯等,以及室外的各类纸盒、废旧电池、矿泉水瓶、树枝树叶、残羹剩饭等。引导小学生分析各种垃圾的性质,并了解不同颜色垃圾桶所代表能接收的垃圾种类,然后按照性质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制作垃圾分类调查表,正确向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投递垃圾。最后结合真实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讨论,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结语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提倡有关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姜晓慧,李玉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4):104-115.
[2]葛建刚.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践行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