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安宁实验石江学校650300
摘要:中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还需要从政治、经济以及文人地理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同时,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本文基于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中学历史;问题;策略
在我国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而缺乏对学生历史兴趣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笔者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历史作为我国初中教学阶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以及历史知识的积累等,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以及兴趣的培养。
1.1教学内容枯燥
首先从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大多数知识都是对历史的复述,教师也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也相对较低。并且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不能通过对题目的练习,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总之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不不符[1]。
1.2教学方法单一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历史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例如历史教师往往先对书本内容进行介绍,随后让学生们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内容的记忆。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来例举出相应的例子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同时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提升。
1.3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
最后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也缺乏与历史教师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而忽视了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
从而导致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以及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2]。
2.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新课改对中学历史进行的要求也不符,因此历史教学需要从课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历史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创设历史教学剧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述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们能够领会到,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障碍以及阻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3]。
2.2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历史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多媒体进行应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从我国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不利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为学生讲述更多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2.3从现实生活角度进行历史教学
最后历史教师还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开展中学历史的教学,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历史教师也可以共构建良好历史教学情景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二者的不同[4]。
3.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能够看出,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向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与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不符,因此教师需要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等.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沧桑,2011(1):147-148.
[2]何宜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00(036):118.
[3]陈静.基于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电子乐园,2018(5):0282-0282.
[4]韩雪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学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