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玲玲 2梁超
1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2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初中数学教学也要在此教学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社会储备人才力量。对于处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不管是成长环境,还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相比于小学阶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也开始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感兴趣,但是部分学生却无法正确掌握数学的内在含义,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情绪,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原则;可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教学理念的普及,教育部门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数学老师和学校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分层教学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为了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老师要注重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数学老师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法的优劣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遵循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
为了提升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效率,数学老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数学老师应该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将学习情况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学习层次,只有按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正确分层,才能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顺而才能制订规范的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课堂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遵循一定地灵活性原则,即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灵活调整学生所在的学习层次。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不断鼓励学生取得更大进步,从而进入一个好的层次。通过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训练学生自我评估的能力,促进学生可以培养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以了解学生为基础,进行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应该立足于因材施教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在发扬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能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的热情,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是否能够掌握学习内容。数学老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不仅仅要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变化,数学老师还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制定详细、全面的教学策略。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元化的,数学可以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数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层。例如,如果学生对立体几何这一部分数学内容感兴趣,数学老师可以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时,将学生在立体几何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划分,鼓励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考虑,采取针对性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这一教学背景之下,学生是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数学老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与自主权交给学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时,数学老师应该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数学老师也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分层教学中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数学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例如,学生在进行数学综合知识练习时,数学老师就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自己层次所对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逐渐建立回答数学问题的自信心,在获得解题后的成就感的驱动下,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们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从而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数学老师应该秉承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立足于因材施教这一教学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地分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数学学科方面的优势与特长,数学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渐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贤宝 . 分层教学策略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 课程教育研究 ( 新教师教学 ),2016(24):203.
[2] 陈开营 . 基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 读与写 ,2018,15(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