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林
广培小学;广东深圳,518110
摘要:“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是《书语者》的副标题,这也是每一位老师以及家长必须共同思考、实践并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唐娜林?米勒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阅读者;朗读者;书语者
一、阅读者
1.读者类型之学生篇
书中把学生不同的读者类型归结为这么三类:发展型读者、休眠型读者和地下型读者。称之为发展型读者的学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挣扎型读者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阅读经验不足或学习障碍等,这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所在年级应有的阅读水平。在生活中,他们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面材料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一类学生需要的是与其阅读水平相匹配的支持,并有机会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一再受挫。他们需要坚持不断地阅读,在大量的独立阅读后,配以清晰的阅读策略指导,使那些不爱读、不会读的学生变成真正的读者。
称之为休眠型读者的学生,大都处在一种既无阅读兴趣也无阅读动力的状态。这些学生只读规定的书,完成规定的作业,一旦到了周末或假期就放下书,因为他们不需要再读了。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件苦差事,没有快乐可言。如果没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没有榜样激励他们多读书,这些学生永远不会发现阅读是充满乐趣的。但其实在每个休眠型读者心理的某个地方,都藏着一个爱阅读的读者。他们只是需要合适的条件把那个读者激发出来。这些条件与发展型读者需要的一样:大量用于阅读的时间,自主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重视自主阅读的课堂环境。
称之为地下型读者是富有阅读天分的学生,地下型读者只想读自己想读的书,老师最好靠边站,别管他们。浏览满墙的书籍,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在学校话几个小时去读,这是二米个地下型读者的梦想。这类学生有很的阅读能力,兴趣也复杂丰富,如果教室能够根据这类需求来组织教学,他们的发展会好很多。
2.读者类型之教师篇
罗森布赖特的相互作用理论——通过读者解析文本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把读者分为两大类:知识传输型读者和欣赏型读者。
属于知识传输型读者的老师认为,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深入文本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这类老师把阅读当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系列技巧,以及通过不断调试以获取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此类给予技能的做法可以看作是“由外至内”的阅读方法,试图用一系列的阅读策略“攻破”每一次阅读任务,希望学生慰此能够理解阅读的内容。
属于欣赏型读者的老师,将阅读视为情感体验和心智成长的旅程。他们教阅读感受极其个人的阅读口味和阅读偏好。
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态度。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持续阅读、享受阅读,那么就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怎样生活的。因此,老师们,做一个阅读者吧,你“饕餮般的阅读形象”就是直接引领孩子闯入书海的榜样。
二、朗读者
董卿的《朗读者》得到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喜爱。“一个人,一段文”通过“朗读”的媒介嵌入每个人的心。
“大声给孩子读书吧”这是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所倡导的,也是很多一线老师和不少家长通过实践证明的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
因此,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朗读者”。书中提到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即轮流朗读和爆米花朗读。轮流朗读时一种惯常的做法,就是由老师随机点学生朗读。有的老师采用一种现代版的方式——爆米花朗读,希望能给枯燥的朗读增加一些趣味性。
这就是由老师点一名学生先读,读到一定时间或读完一定长度的文章后,第一个读的学生再点另一名同学从他停下来的地方接着读,教室里不时“跳”出的读者,就像是锅里爆开的爆米花。
关于“朗读”,“大人大声给孩子朗读”并“带领孩子大声朗读”是走向阅读的必经之路。因为大声为孩子读书并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喜爱阅读的方法,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有帮助,即使是面对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为他们大声朗读也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广告效用。
三、书语者
成为“阅读者”,才能为孩子树立阅读的榜样;成为“朗读者”,可以为孩子进入阅读打开了一条通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1.“疯狂借书日”:这一招实质是充分鼓励孩子自主选书,即便你没有米勒老师的班级图书馆,也可以带孩子去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去体验,或是发动孩子们带书来玩疯狂换书游戏。
2.根据读者类型给予特别关注:实质是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读者,即使某个孩子到目前还根本不爱或不会阅读,请将他(她)看作发展型读者,当然,休眠型与地下型读者也要给予充分关注。
3.浸入与示范:就是让孩子沉浸在优良的阅读环境中并得到恰当的示范,这种环境有物理的环境,也许会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但也有心理的环境,尊重、理解与热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4.给予期望、赋予责任:对孩子寄予期望能帮助引导方向,而赋予一定的责任才能实际地转化为行动力,比如每年至少阅读40本书的期望,或是拓展阅读面的期望,都是可以参考的。
5.不求完美:这是非常重要的心态,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本身最重要,走在路上最重要,即使一时达不到目标也没有关系。
6.兴趣导向:最大可能地尊重孩子的兴趣,主要根据其兴趣(而不是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拓展阅读,因为只有兴趣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内驱力。
7.“偷”时间读书:认真审视每天的时间使用状况,然后想尽办法从原有的惯性作息中“偷”出时间来阅读,偷来的时间往往最让人珍惜。
8.规划图书馆日:当你有条件带孩子去公共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借阅时,不妨提前规划一下,增添仪式性与计划性。
9.发掘不同寻常的读书地点:如“偷”时间读书一般,尝试在不同寻常的地点读书也能为阅读增添色彩。
10.妥善计划、有效记录:帮助孩子妥善做好阅读计划,并教会孩子做有效的阅读记录,不必纠结于通常流于形式的“读书报告”“摘抄好词好句”,可以作为读者与小读者通过阅读手册自然交流。
11.找到你内心的读者:请记住,读者是被读者打造的,帮助孩子成为热诚的终身阅读者,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让自己成为一位热诚的读者;每个人都是读者,包括我们自己。
四、推动者
仔细想想,将米勒老师的“书语者招数”一一分解开来,我们也许不能一口气全部做到,但先从其中的两三招做起,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对自己也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求完美!
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我们也懂得“要让孩子多读书”,但最要紧的是“做”起来,做孩子课外阅读的“推动者”,首先,自己读起来,然后,想尽办法带着孩子读起来,最理想的状态还有诱惑家长加入“共同阅读”的行列,这样,培养“终身读者”才能成为可能。
阅读者——朗读者——书语者——推动者——终身读者,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孩子阅读潜能”路径,而且是应该并行或交叉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美)?唐娜琳·米勒(Donalyn Miller)?,书语者[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2](英)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3]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4]朱煜,迷人的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作者简介:王远林(1990.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一级教师,一年级语文教师,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