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自由与教育环境的哲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张思琪
[导读] 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需要我们进行特殊教育与关爱的群体

        张思琪
        承德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北  承德,067000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需要我们进行特殊教育与关爱的群体,这一群体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由于他们在行为、性格、态度、健康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较难融入正常学校教育中。如果我们不能从儿童时期就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将会逐渐变成社会问题。本文对特殊儿童自由与教育环境进行了阐述,对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自由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特殊儿童教育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殊儿童自由;教育环境;影响路径;哲学思考
引言
        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作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促进作用。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主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特殊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特殊儿童自由的内涵
        自由是人不受外来的异己力量的规定和制约的特性,追求自由则是人的类存在特性。从哲学角度来看,特殊儿童自由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自由,主要是指特殊儿童主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关于生命体感性存在的自由能动性,以及在认识和意志上的自由能动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生命体的身体自由、认识和行为的理性自由、“自我立法”的意志自由。身体自由借鉴梅洛·庞蒂、福柯的感性生命具身自由观,表达特殊儿童与外界交互中身体维度的主体自由能动性,这是特殊儿童自由的基础性维度;理性自由借鉴西方近现代以来特别是笛卡尔、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表达特殊儿童身心在认识、思维、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理性自由能动性,这是特殊儿童自由的发展性维度;意志自由借鉴康德的自律自由观,表达特殊儿童身心自由能动发展服从自己命令的自我意志维度,意志自由在特殊儿童身心自由发展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和优先价值,是特殊儿童自由的终极性维度。这三者共同存在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体现了特殊儿童与自我及外界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性,能够从教育哲学立场反映特殊儿童在教育中的身心成长状况,为特殊教育活动促进特殊儿童身心自由提供基本解释和指导。
二、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自由的影响路径
        (一)用其特长,营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用其特长可以让人变优秀,体验成功可以使人更自信。对于爱耍小聪明的儿童,可以根据他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安排他去负责某一方面的班级事务,把小聪明引导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中。这样,他们就不会把小聪明当作干坏事的资本,而把它转化为做好班级服务的本钱。比如:脑子反应快的让他去为反应慢的辅导作业;点子多的让他去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等。当他辅导的同学进步了,他的内心会比自己进步还觉得高兴;当他负责的卫生工作得到学校表扬了,他比自己受到表扬还觉得荣耀。这样,不仅约束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还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自信。


        (二)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类的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当下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的实践能力去独立学习和生活。为了让特殊学生健康成长,感受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给予孩子们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将音乐和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人、事,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性知识巧妙地运用到生活实验中,加强特殊儿童和人的双向互动。例如带着孩子们一同去附近公园春游;或者是在助残日、儿童节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相互交流时的感受,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为促进特殊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家校合力,指导他们
        从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克服依赖心理。这类儿童有一部分由于只有爸爸或妈妈,对孩子十分疼爱,久而久之,孩子就对家长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心理。因此,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孩子过分依赖的利弊,从教会孩子独立开始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指导孩子先从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家每天指导他们按要求做点家务、整理房间或衣物等,在校指导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单独做好班集体的一项工作等,这样强化训练的时间长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能有所发展。
        (四)生活情境导入,深化特殊学生的具体认知
        语文教师要重视特殊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创新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主动诠释体验式教学的优势。首先是在课堂导入环节,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教师利用影像资料完成生活课程的导入工作,结合课本内容播放音乐,主动阐述一些小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学习中。其次,特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周围大部分事物认知不够严谨,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强化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一幅绵绵秋雨的景象,展示一些秋雨的景象,展示的时候,也要播放相应的歌曲,尽量给予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学生自然进入其中,主动回忆、想象,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是什么样?而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到秋天的田野、菊花和树木,明确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等手法的运用特点,并且在朗读的时候,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会到现实秋天的美景、美物,对大自然抱有崇高的向往之情。
        (五)温情感化,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弥补其爱的缺失
        还有部分孩子由于家长情绪难以控制,经常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孩子可怜又无助。面对这类儿童应选派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经常与孩子交流互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解决他们的冷暖需求,与孩子一同娱乐游戏,让孩子亲近教师,用教师的爱融化孩子受伤的心灵,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爱。同时教育引导家长改变育子观念,明白孩子只有抚养才能成人,放养只能放任自流的道理。
结束语
        总之,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特殊儿童,只要我们付出真情进行教育与关爱,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湘,向瑶.聚焦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教师[J].教师,2019(02):90-91.
[2]陈秀丽.信息化环境在特殊教育中的构建及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8(11):123.
[3]贺晓旭.自闭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情感支持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