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正确的“掐架”姿势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张静红
[导读] 小朋友在学校玩耍时起了矛盾,其中一个孩子被扇了一巴掌。

        张静红
        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518000
        【案例情景】:
        案例1:小朋友在学校玩耍时起了矛盾,其中一个孩子被扇了一巴掌。放学后,挨打学生的家长就带着孩子在校门口堵住了打人的学生。在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受害学生反抗成为施暴者,狠狠扇了同学几个耳光,家长在旁边夸他好样的,还称此举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反抗意识”。
        案例2:小明在和同学玩耍的过程中因为个子小总是吃亏受伤,妈妈教他一定要打回去,打疼别人了,别人才不敢动你。小明拳头不够重,随手拿起铁水壶砸破了同学的头,小明的冲动受到了大家的指责,其他家长私下交代自己孩子要远离这种“爱打人”的同学。
        案例3:小刚喜欢打打闹闹,但又计较容易生气。妈妈说还手会受老师批评,得去跟老师“打报告”。告着告着,小刚就把这招当成“尚方宝剑”,吃点小亏就告状,边告心里边乐呵,看着同学被批评居然还有一种嘲弄他人的感觉。到了高年级,同学们开始逐渐瞧不起爱告状的“小刚”。后来,小刚就慢慢被同学疏离了。
        【问题与对策】:
        以上案例很普遍,孩子之间的世界,其实和成人的世界一样,也充斥着合作和竞争,免不了口头甚至肢体的冲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家长已不像过去那样教自己的孩子去隐忍,不会任由自己的孩子被欺负。遇到冲突时,父母会让孩子摆好了“掐架”的姿势,教孩子反抗和“还手”。可是怎样“掐架”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呢?
    如果孩子是因为招惹同学而被打,首先我会让他尽情哭,然后告诉他:“下次别做那样的事,别说那样的话,不然还会挨打。”毕竟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简单很多。另外“那样”是怎样的事,怎样的话,要帮孩子具体指出来,比如“那样”的事指的是:无端端拍打同学,人家在认真做事却故意干扰同学,故意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让人着急,同学挨批评在旁边取笑同学,给同学取难听的外号……被打总是事出有因的,“因”在自己就要反思己过。


        如果对方蛮不讲理,身强力壮,正面“掐架”反过来会伤害自己,还要教孩子能伸能缩,适当示弱,回避锋芒保全自己,而后另想办法或寻求帮助,也就是俗话说的“告状”。听孩子告状,要注意:1.听孩子说,不发表意见,任其发泄不满,如果发泄完后,事情就此结束,则不需过分关注,成人只需表示理解和同情即可,让孩子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必会有矛盾这一事实。2.如果孩子第二次还说起这事,说明事情未解决,他需要你帮忙。反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让孩子预想这种办法实施的后果,最好多几种后备方案供孩子选择。让他选择一种方式去尝试,家长鼓励他“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要懂变通。3.在以上基础上孩子无法自行解决,成人就应该出面跟老师和对方家长反应情况了,其实这一步最好由孩子提出来,这也可算孩子想的方法之一。4.如果在成人的协助下,对方孩子仍然欺凌他人,仍然骚扰他人,那么可以基本确定是那个孩子的问题,我们就要告诉孩子“惹不起就躲开”,毕竟这种孩子一时半会无法改变,要改变也是这个孩子家长的义务,没有必要拿他人错误惩罚自己,孩子应该选择和其他文明的小朋友一起玩。5.如果孩子说等同学改正错误了还会跟他一起玩,要夸孩子善良宽容;如果孩子说就此绝交,也不要大惊小怪,感情是相互的,勉强不得,表示理解就行,只是有一点要告诉孩子“交绝不言他人恶”,不要说别人坏话。
        另外,培养孩子反抗意识要把握,“小惩大戒”的度,与同伴交往,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惹我,我必不惹你,你惹我,我会警告甚至教训你,告诉你我不是软柿子任捏,但有几条原则要记住:1.能争论就争论,绝不先动手;2.绝不出口伤人,就事论事争论;3.不“拉帮结派”,把两个人的矛盾扩大成两个“朋友圈”的矛盾;4.还手尽量不要把对方打伤,弄伤同学叫防卫过度,在法律上还是要承担责任的。
        【体会感悟】:
        其实孩子之间的言语和肢体的冲突,如果不是特别激烈,大人可以有意忽略,因为这也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孩子冲突,与成人相似,但本质却不一样,成人间的一句恶言可能相互嫉恨一辈子,而孩子之间,上一分钟大家还互相吵骂痛哭流涕,下一分钟可能就和好如初,愉快玩耍了。所以,成人在参与孩子的冲突时先不要操之过急。啥事都急三火四替孩子做主,这样只能是培养一个性格懦弱的应声虫,孩子间的人际互动,有一个“战斗里”成长的自然过程。
    家长参与进来的条件是:孩子已经被欺负到影响其正常的集体生活了,比如因为某个强势小朋友,他一去幼儿园就恐惧,这样就必须处理。
        家长还要放下护子情结,如果总认为孩子受“欺负”,孩子就会继承一种“受害者”心态,在潜意识中把许多无意的事情认为都是意的伤害,这样的孩子要么对这个世界横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长强健的羽翼保护之下,变得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
        培养孩子的反抗意识也是教会孩子处理人际问题和做人,家长多注意其中的细节,这样既能避免孩子在反抗的过程中产生的戾气,也能使孩子更有主见、有担当的同时还不失善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