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深化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虞茹意
[导读] 深化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

        虞茹意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300467
        摘要:深化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关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问题。同时,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对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提升思政教学内涵,引导理论结合实践,对中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深化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故事;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深化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关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问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不负铸魂育人使命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当代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如何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正确的思想政治理想,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何培养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思政课教师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也是思政课程的应有之义。总书记讲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思政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方法与广阔的视野。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切口,引导学生或者在平凡的事迹中,于点滴之间渗透忠党爱国之情怀;或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中,昂扬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鸿鹄之志。这是党中央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中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传播形式。
        二、提升思政教学内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讲,我们前有五千年的悠久灿烂文明历史,也有近代屈辱发奋的深刻记忆,更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筚路蓝缕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浩如烟海的五千年中国故事中沉淀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过去,描绘着奋发图强的当代,展望着波澜壮阔的未来,中国的“四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情感的积淀与追求。如此种种的故事素材,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强烈的对比,用事实向学生展现出我们“四个自信”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句话的底气在哪里。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后全球化时代,但意识形态的争锋与社会思潮的多变仍然形式复杂。“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提出的宣传工作。青少年中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而且,政治理论教育长期被误认为一种僵硬无趣的“说教”行为,使自身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不断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式微。在这种意识形态内外交错的形式下,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培养青少年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有利武器,是一种温软柔和的散播性力量。在战争年代,我们有浴血奋战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故事;在建设年代,我们有“两弹一星”、“改革先锋”等可歌可泣的故事;走向新时代,我们有广大扶贫干部群众、抗震抗疫第一线的英雄故事……这些伟大的事迹,可以在源头上击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种种污蔑,让我们中学青年学生们在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头脑清醒,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上把政治认同烙印在灵魂之中。任凭国际意识形态大环境的风浪如何,我自岿然不动,坚如磐石。
        三、引导理论结合实践,培育学生知行合一
        哈耶克曾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当代,就是未来青少年中学生们塑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力量。核心素养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建构性要求,政治认同便是这种素养得以发挥出其创造性力量的源泉。如此沉重而又神圣的使命,是一代代中国青年承担并奉献一生的责任,在青少年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初期的节点,应该用一种厚实而又有渗透性的方式来得以呈现。“治大国如烹小鲜”,对青少年中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春风化雨一般将这种认同意识印刻在学生脑海之中,中国故事便为我们的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作为中学思政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以及中学生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筹的现实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我党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困苦,可以拉近学生与政治的距离,将抽象的逻辑与看似冰冷的词汇,化作活泼生动的现实,从而以更丰富的感染力,将理论与实践交织在中国故事这一着力点上,让政治认同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校生活之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