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华
(重庆市巫溪县环城小学 405899)
摘要:教育当以人为本,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照顾学生的情绪,结合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题词:以人为本 尊重 情感 健康成长
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更不是机器,要想提高教育质量,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开展活动。
一:关注学生情感生活,做孩子的贴心人,让孩子“轻装上学”。
教育家陶知行这样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学生是情绪化的产物,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近几年来,由于二胎、离异、再婚家庭的增多,学生的心里受到很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因此情绪低落,上课无精打采,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则急躁、粗暴、偏激。一度时间,班上纪律涣散,学生不听讲,不完成作业,骂人,打架的事时有发生。科任老师都感到头疼。通过了解发现,这些孩子的反常都是因为家里的变化引起的。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我决定分三步进行:1.了解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具体的原因,弄清是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还是家长的处理方式的不当。2.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探讨兼顾学生情绪的有效措施。3.班上开展活动,探讨生活中处理情感问题的方法。如:请这类家庭中关系处理得好的学生讲幸福,请喜欢弟弟妹妹的孩子讲弟弟妹妹的可爱……这样教他们发现家庭成员的优点,感受家庭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和家长积极态度就促进学生向积极的,健康的,阳光的心态发展。渐渐地,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随着情绪慢慢的稳定,学生身上背负的东西就减轻了很多,上课听讲和完成作业就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提升学习的能力。
教与学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教虽然蕴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但它只是学习的支撑。因此,我们不是从教师的视角去探索如何教,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去探索如何支撑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视角显得特别重要。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许多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拓展或延伸。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做足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的练习,把学新知识的铺垫做足,让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势而上。这样既为新课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又让学生在充分自信的前提下,有兴趣的开展新的学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重点复习梯形的特点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后,我再抛出问题:怎样推梯形的面积公?学生就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地猜测:和三角形一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起来。这样学生很快就推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既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顺应了学生的禀赋,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日常性赏识”与“小组评比”并举,让孩子在自信与竞争中成长。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我坚持“日常性赏识教育”,我坚持每天对有进步的学生,通过多媒体等展示他们的进步的结果,向学生说明进步的意义。发现特别勤奋的、细心的、很有代表性的好习惯、好品质就拿出来晒。同样,不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的不是批评,而是说清这种行为的后果,提醒学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这种只给于纠正,就是让孩子觉醒,让孩子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乐意改变自己。使他们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因为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我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小组评比活动,把成绩差不多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每周进行评比,看谁的进步大。让学生在发现别人的长处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自信与竞争中不断进步。这样既能舒展孩子的心灵、又能发展他们的潜能。让孩子在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氛围中学习!在天天快乐、日日赞叹的氛围中成长!
就这样,在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正确引导下,学生慢慢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渐渐地知道如何学习、坚持、改进。在尊重、自信、轻松的环境中以阳光的心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沿着健康的轨道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