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第二小学
摘要: 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也都是以一篇篇可阅读的篇章为基础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只要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更要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习惯。本文将从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培养研究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急需形成教师乐于阅读教学,学生悦于阅读学习的情景。阅读是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但也正是由于此它容易被忽视。对于阅读的学习同时还承载着诸如词语、语法等相关的配套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好的提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重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阅读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不同侧重点的阅读,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发现语文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诗歌类的文章应该采用朗读法,因为诗歌的文章较为精短,而又情感丰富,在朗读的过程中朗朗上口,而且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说明文一般用幻灯片演示的方式辅助阅读,因为说明文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理解,通过一些图片以及音视频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即便是相同文体的文章,表达对象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对于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分段阅读的方式,对于每一段内容,学生从中发现人物的特点,最后将每段的人物形象进行画像结合,就能够对整个人物形象有个全面的掌握,对于记述事情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文章的阅读,从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感受故事情节,观察事情发展,多角度的揭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丰富阅读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多种手段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激发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普适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还是非常少的,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则是非常多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教师应该仔细筛选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将具有普适性的,难度适合于所有学生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少一些独创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比如,针对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文章,就不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会导致有过当地生活经验的学生,阅读是更能很好的理解,而缺少相关经验和见识的学生读起来产生困扰,特别是留守儿童,对外界了解很少,这样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每个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了解经历,或者都不太了解的这样的内容,保证阅读教学的普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阅读教学中来,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收获。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于一些个别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与留守儿童,要保护和关爱他们的心理。
三、阅读成果评价多元化
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虚拟的东西,教师无法直接去评价阅读水平是否达标,因此需要增设阅读成果评价的环节,通过学生撰写阅读笔记,进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后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阅读成果是否显著,将衡量阅读的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在这样的成果评价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文章阅读时,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根据文章题目想象中的文章内容,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在纸上展示出来,再去阅读这篇文章,在阅读之后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之前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画进行修改,将文中的场景在进行图画或文字的描述。通过这样的对比,就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是不是有收获,是不是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所读到的内容和组内成员进行分享,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和更正,这样可以对阅读效果进行考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学生读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和复盘,大大提升阅读的效果,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学生主动的配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去不断提升。希望笔者提出的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促进阅读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世梅.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卜彩丽.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