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丹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第二小学
摘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绘本是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的,利用英语绘本完成小学英语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使英语课堂取得更高的质量。为了更好的利用英语绘本,打造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将绘本阅读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教学 多媒体技术
小学英语绘本能够将小学英语学习中的英语单词、英语对话和英文篇章以学生感兴趣的、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小学英语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对英语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有效的绘本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将绘本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效果翻倍。
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绘本,都有着精致美丽的外包装,绘本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或者生活情境,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绘本,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绘本故事和场景的展现,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去更直观的了解每一个英语绘本故事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小学生在使用英语绘本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完成英语阅读,学到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表达技巧,同时也能够对英语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产生英语绘本阅读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英语教学时所使用的英语绘本,还有简洁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适用性是极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对绘本中的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和解读,对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强调和深化,通过多媒体进行循环的播放,和填空竞赛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多的学习英语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每一个英语词汇的不同发音,将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进行结合教学,不能隔离开来,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要帮助学生形成联想记忆,更好的掌握英语故事的含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充分发挥英语绘本和多媒体教学的价值。
二、进行情景化教学
小学英语的绘本基本上都是由引人入胜的英语故事组成的,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课堂上,可以以绘本故事为依托,创建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英语学习。
通过多媒体的各种技能,将绘本故事更加立体化的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故事引入,可以辅助英语教学,在故事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每次英语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符合教学内容的绘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本故事的再现,每个人担任不同的人物角色,对故事进行还原,可以通过舞台剧或者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可以自己准备一些构建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利用多媒体制作表演绘本的场景背景图和背景音乐等,辅助表演。同时在进行表演和英语输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录像、配音等活动,也能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多媒体展现的英语故事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表演,为学生提供的创作空间也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增加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在绘本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游戏
游戏教学的方式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说到底是在课堂,主要目的是学习,不能走错方向。因此,为了保证英语课堂具备游戏的趣味性和英语知识的专业性,教师要以绘本为依据,以多媒体为平台开展游戏教学。要始终以学生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需要为主,确立学生在游戏化教学形式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主体地位的引导作用,创设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背景,把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收者的角色转换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高效的进行课堂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在游戏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真正做到让学生来主导整个英语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师支配课堂的模式。真正让学生在游戏化教学模式中受益和提升。把枯燥的英语对话,按照绘本的故事内容,利用多媒体以丰富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针对绘本中涉及到的单词记忆内容,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设置连线题,进行英语和汉语的匹配,配上合适的音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验。教师应该像这样,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游戏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绘本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能够为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借助多媒体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引导,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应用中,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绘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更好地结合,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中。
参考文献:
[1]文淑燕.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v.4(09):264.?
[2] 吴敏,任逸泓.例谈“绘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16(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