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 崔永
[导读]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崔永
        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第一初级中学    山东寿光 262722
         [摘要]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求教师要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将自身以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新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因此教师要尝试探索多样化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一、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情感教育。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在这一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与理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课文包含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实际上从某一角度上讲,语文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字的选择与应用把作者的情感、某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物事件等做或详细或简单的记录。如果将文章划分开来理解,那么极有可能不会产生相应的观点或体会,但如果把文章进行整体性的学习与理解,那么这个完整的作品将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是无法在单纯的观察和“看”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这就需要学生把教材中的文章逐段逐段的大声朗读,以此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对课文做深入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真正学习到和理解课文所要体现出的情感了。尤其是当学生朗读到可以使人精神振奋的部分时,学生受到的影响很有可能会持续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对课文朗读时,仅仅是单一的快速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并未在朗读的同时去主动了解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学生只有在接到了教师的朗读要求后才会朗读,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如此敷衍了事的态度是难以实现语文课文朗读的重要目标的。因此,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需要作出合适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或在朗读后回答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与质量。通过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学到了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多遍阅读体会更加深刻。
        二、分析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如今,在我国教学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教师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情感氛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情感。著名思想家得罗说过:“没有情感,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每一篇作品的内容,设计一个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情感氛围。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等角度出发,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个性设计,巧设导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表情和心境,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语言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文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从而不断增加学生的情感意识[2]。

例如,教师在讲授《故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一个导语,在导语中引入文章所要表达的离愁别绪以及见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欣喜之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还可以引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在加强学生对《故乡》相关内容理解的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情感教育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精辟的语言文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习这些作品不仅能学习知识,还能够领悟真挚的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精选和沉淀下来的,不仅在内容表达方面倾注了作者当时深厚的情感,而且其文学艺术和美感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3]。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对教材文本中潜在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理,如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作者个人人生经历、作者个人的思想历程、文本内容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深入地剖析作品、分析角色、体验情感,就能够实现情感教育因素的有效挖掘。例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作者表面上是在描写春色,实际上在“春的赞歌”中储满了情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作者成长阅历、作品情感等因素的发掘,从而为情感教育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认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在我国教育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要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不仅要对其有效性进行探究,还要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模式。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利用主动积极的思维去参与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果学生能够受到情感熏陶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加强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思维[4]。例如,教师在讲授《安塞腰鼓》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对“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知识不同,他们对语文情感都有一个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因此要想有效的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让学生能够读出涌动的灵气,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自悟自得,不会限制自己的思想。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还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此外,情感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要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从学生的个性化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夯实基础。
总之,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情感互动,对学生情感的发展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吉婕.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000),002:70.
[2] 路可飞.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J].新课程·下旬,2019, (9):233.
[3]苗晓红.浅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9(11):83.
[4]杨鹏臻.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