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朗读指导教学心得分享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张哲豪
[导读]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设置这样一个训练

        张哲豪
        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  530012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设置这样一个训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熟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朗读作为阅读的方法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心胸。“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它是对文章的理解与再创造。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方能得其妙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可以这么说,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朗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语文课教学的成败。下面,我将就朗读教学这个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示范引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学生朗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为范读?
        范读,指示范朗读的意思。朗读者在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起内心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展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范读的主要形式
        范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录音示范——指的是播放名家的朗诵录音。也就是将名家“请”到讲台上为学生做示范朗读。录音播放的优势在于,名家的朗读更规范、更有艺术感染力。其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吐字、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精准把握,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录音播放也有着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录音示范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无法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更主要的一点是,录音示范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教师范读——指的是授课教师的示范性朗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课堂上利用播放录音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朗读也越来越方便,因而导致了一些人对教师自身范读的忽视。
        是啊,使用多媒体设备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进行教师范读呢?
        (1)首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轻视的。教师范读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可使师生心心相通,可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是机器设备所不能取代的。
        (2)其次,教师范读时夸张的语调以及动作表情,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这也是机器设备所不能取代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坚持“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示范为辅”的原则,最大程度地摒弃“以机代读”的思想和做法。
        教师范读我一般用于文章重点句段的朗读与指导,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3、学生范读——指的是学生个人的示范性朗读。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诵,既为同学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又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范读我一般用于对朗诵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指导与纠正。
        
        (二)教师范读的运用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朗读的感性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师带着目的读,学生带着问题听,才能使范读的效果事半功倍。
        我常常这样问学生:刚才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什么?哪个词读得比较重,哪个词念得比较轻?哪个地方速度加快了,哪个地方速度放慢了?哪个地方作了停顿?
        比如《生命 生命》中的这段话: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这段话中的“这”和最后的“我”字作停顿处理,效果就比较好。


        
        二、朗读指导与点评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要求做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调等等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零敲碎打,日积月累,方有所成。
        (一)精选训练点,做到锤锤有声。
        朗诵是一门传情的艺术。一个好的朗读材料能更好地传情,更易于引起听众共鸣。因此,选择适宜朗读的文段进行朗读指导,能提高朗读指导的时效性。
        (二)理解文章内涵,做到锤锤有情。
        朗诵者要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所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朗诵指导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
        我是这样来指导的:
        师:这段话主要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生:长)
        师:从哪里看出长城很长?(生:从“它像一条长龙”和“有一万三千多里”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
        师:谁来读这段话,把长城“长”的特点读出来?(指名朗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长城“长”的特点读出来了吗?为什么?(生:读出来了。因为她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一万三千多里”,这样就显得长城很长。)
        师:据专家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勤劳、勇敢、智慧、坚强以及众志成城。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豪)
        师:谁来再读一读,把自豪的感觉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与评价相结合,做到锤锤有回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仅如此,教师中肯到位的评价,还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提高朗读的鉴赏水平。
        比如: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六年级上册课文《山雨》)
        播放才子涵、庞志婷同学的朗读音频。
        当时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才子涵同学读出了山雨的余韵,绵长而隽永,余音久久不绝;而庞志婷同学则将雨后的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梦似幻。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四年级上学期伊始,我开始着手培养学生朗读点评的能力。我的要求是:先说优点,要具体点明对方哪个地方读得好,为什么,他(她)着重强调了什么,不足之处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
        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训练的实效性,之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我采用了以下朗读指导模式:
        a学生初读——老师点评——学生再读——老师再评——学生三读——老师三评
        b学生初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学生三读——学生三评
        通过指导,让原来在朗读这一领域中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找到了方向。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朗读训练,让孩子们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的生活多一些诗与远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