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外来务工子女“阳光假日小屋”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郑维超
[导读] 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城市

        郑维超
        杭州市采荷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04
        摘要: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城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日渐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元素。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家长教育资源的缺失,处于青春期的外来务工子女的闲暇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这给他们的身心理健康成长,家庭和周边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一些困扰。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阳光假日小屋”活动已开展了多年,它面向处于青春期的外来务工子女,利用了假日的闲暇时间,整合了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爱心企业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优势,逐步在寻求一种能促进外来务工子女闲暇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春期;闲暇教育;阳光假日小屋
引 言
        伴随素质教育、课改的推进,学生自主化和生活化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大,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时间分配上缺乏绝对自主性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偏弱等问题,在“闲暇”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是否外来务工子女的闲暇生活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如果存在,怎么样将闲暇更好地归还初中生,让他们在“学会生存”的同时,能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并树立一种健康科学的闲暇观?如何让其既成为学业时间的主人,又成为闲暇时间的主体?这是本文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青春的心灵在“闲暇”中迷失
        为了更多地了解处于青春期外来务工子女的课余生活和闲暇情况,为丰富和引导这些孩子闲暇教育提供建议和对策,让其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青少年时代。笔者对533名初中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双休日等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地问卷调查与研究(问卷见附录)。
        调查结果发现,82.3%的学生因双休及节假日闲暇时间过多且“无事可做”“无处可去”等感到无聊,且70%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文盲或半文盲,从事的是小手工艺,餐饮等服务业工作,在双休日等闲暇时间忙于生计往往无暇顾及孩子们的闲暇教育,导致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外来务工子女的闲暇生活普遍存在休闲场所有限、活动能力缺乏、休闲交往狭窄、上网活动监控缺乏等问题,这些学生的闲暇教育严重缺失!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改变闲暇时间的现状愿望强烈。
        附表一: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外来务工子女闲暇时间各项情况统计表
        再者由于这些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许多社会组织、志愿者及家长义工希望帮助孩子,但由于缺乏合适平台和长效机制,往往使一些志愿和爱心活动流于形式,昙花一现。
        基于这些原因,更为了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闲暇时光并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新的德育长效机制,笔者所在社区开展了外来务工子女闲暇教育活动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比邻的社区综合楼顶楼每周末提供约1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摆放适合学生使用的桌椅、运动器材,整合“爱心图书室”资源,二维一体地成为外来务工子女假日主要的活动空间。因其所处地理位置阳光明媚,同时为了铭记社会人士“阳光般”的帮助,故将其命名为“阳光假日小屋”。
        二、失落与追寻——在“阳光假日小屋”中重拾闲暇教育
        “闲暇”在《辞海》中描述为空闲、暇时;柏拉图---闲暇的四层含义:1.空闲的时间; 2.从其他活动中获得自由;3.一种自我控制和心灵自我表达的自由状态; 4.休闲状态;马克思---闲暇时间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一是用于娱乐和休息; 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
         (一)自由意识:从创设“真”闲暇出发
        纽林格认为:闲暇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内心的自由感。闲暇时间,学生的意识应当得到最自由的表现和满足。
        因此“小屋”的构建首先要保证学生享受到内外部充分的自由“保障”。在团省委牵头下与安利公益基金会协办,与家长孩子签署三方协议,秉承免费、自愿的服务初衷。由校方出台《阳光假日小屋活动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统一协调;校区分管教学领导、安利(中国)志愿者负责人及社区分管干部任副组长,分管校内外、社区活动组织和监督,现为三级管理模式。
        活动内容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热点出发,主体是由“小屋”的孩子们自主组成的假日小组或小队。“小屋”的建立和运行主要仰仗教师、大学生及社会志愿者团队的自主设计和无私奉献,这是一种自由的“社会力量”。
        通常每次活动由课外辅导、多元培育和课外实践三大环节组成。“小屋”里又没有在教室里的紧张情绪,活动始终徜徉在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氛围当中。而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愉悦,并充实其精神生活而发展人格。
         (二)张扬个性:尊重主体的发展轨迹
        作为闲暇教育这类特殊的非规范化的教育形式,教师中心、统一安排的形式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小屋”开展菜单式辅导活动,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和方向上自我选择、自主活动、自我发展,从而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闲暇活动中,形成和加强自己带有明显个性特色的内化结构和外化方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设计的“小屋”内容让学生真正拥有自由选择权。
        另外,在构建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先对学生、志愿者、学校、公益组织等各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查、评估、引导和整合,确定了交叉点,整合各方资源,保证 “小屋”活动的顺利进行,让每个“小屋”的孩子在某一个自我喜爱的智育与美育方面得到个性的发展。
         (三)体验空间:打造真实的育人情境
        陈秋生认为:学生要从小会沿着正当的方向自主地支配自由时间,闲暇教育也属于终身教育。伴随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环境如何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如何使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全面扎实的基础,是新形势下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崭新命题。“小屋”活动确定了三大真实目标:一是教育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激励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自悦、自纳、自强的主体精神; 三是让学生学会在闲暇时间里自我调节,摆脱困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闲暇中,每位学生能接受主观引导,自由地、独特地表现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需要,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得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为他们塑造真实的体验空间。“小屋”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潜能,拓展德育工作新途径,运作新方法。从宽阔的德育领域和广泛的德育内容中开展活动,实践和探索一条富于开放性教育特征的闲暇教育育人新路。
        通过上表可知,开展活动项目“丰富多样”,从各种纬度满足学生学习、交往、亲近自然、增长见识等多种需要;“参与覆盖面”广,人数多,频次高;针对学生知识拓展、多元培育和户外实践的需要,开展分层、有趣和有序的各类有针对性活动。
        (四)积极价值:追寻“真善美”本质诉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小屋”搭建遵循求真、求善、求美的原则,旨在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知识、艺术和实践活动,在学生在闲暇的时间里追求“真善美”且受到“正能量”的引导。它是一种隐形的人生价值观、生活理念的教育,通过活动,学生能逐渐获得对自我、对社会以及对自然三者关系的理解,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品格。志愿者们健康的闲暇理念及奉献精神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优质闲暇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帮助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快速时期的外来务工子女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真善美”)。“小屋”从广义上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信仰道德教育、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健身运动和人际交往,通过这类闲暇教育来丰富他们的闲暇时间,为他们人生最关键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保驾护航,为终身发展奠基,同时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和谐美满,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三、成长于“闲暇”中——“阳光假日小屋”构建的新成效
        (一)拓宽闲暇空间, 完善身心成长的环境
        闲暇生活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体现的,要提高外来务工子女闲暇生活质量离不开对于其空间环境的考量。阳光假日小屋的孩子来自于全国24个省份,多种原因下没有良好的身心成长的环境。随着素质教育以及课改的推进,注重这类孩子的闲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潜在要求,也是由其人文环境、闲暇生活的内涵和功能所决定的。因此“小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力求构建良好的闲暇教育环境,发挥其功能作用,有利于塑造、完善处于青春期外来务工子女的健康人格。笔者认为,创建这种闲暇教育环境实际上是一种“调整”或叫做“整合”。这就是把学校、社区以及爱心企业等的一切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进行“调整”和“整合”。即充分利用三者的优势创造宽松的、愉悦的环境,产生和谐,协调情调,使“小屋”成为陶冶、塑造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场所。同时拓宽了他们的闲暇时间,完善了身心成长的空间。特别对“新杭州人”的学习、休闲品质关注和提升,为杭州的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发扬主体特色,彰显“闲暇”多维亮点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和数据多元化的今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日益增强。笔者认为探索这类主体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必须从学生实际和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实践并探索多维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扬主体特色正是这类闲暇教育活动的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小屋”针对参加学生的各自特点,设计了一些孩子们迫切需要且自愿报名的学科课内知识和课外技能,例如与教学大纲相对应的“文苑漫步”等菜单式辅导课程。同时开设绘画等素质教育的课程;并组织了剪纸等学生喜爱的动手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发扬学生主体特色,彰显“闲暇”多维亮点。
        (三)践行公民教育,推进融合教育理念
         近年来,有约近2300多人次外来务工子女参加“小屋”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既巩固和拓展了知识,还在闲暇的时间提升了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新杭州人的公民意识及感恩精神。
        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各个地方,有差异较大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语言习惯,笔者认为在“小屋”中体现“融合”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融合,一是知识融入闲暇;二是实践融入城市;三是感恩融入生活。“小屋”积极打通生生、师生、学生和社会间的桥梁,在更广阔的活动平台上,实现其生活、交往、学习的融合;再次体现在学生心理价值的认同上,“小屋”旨在树立一种正面、积极、包容的心理价值取向,让处于青春期的外来务工子女在全新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成长,真正实践外来务工子女心理、教育和文化的融合,践行“新杭州人”公民教育。
        “小屋”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笔者认为一是开放“二维”阳光空间(学习和闲暇),二是打造“三方”阳光组织(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和社会组织),三是透明“四项”阳光服务(爱心企业、社区、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专项资助和志愿服务)。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成为一个优质的闲暇教育平台。
        “小屋”的建构和实施得到上级行政部门、爱心企业、爱心志愿者、学校驻地社区的大力支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由于志愿者资源的有限,活动资源正逐步减少且有一定的重复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强烈。所以作为学校德育新模式的衍生,笔者认为“小屋”可结合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近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将“小屋”这类闲暇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正常的德育计划和三年办学目标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和实践这类闲暇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与时俱进,真正推动学校发展,并跟踪这些孩子成年以后的发展趋势,真正促进这些处于青春期的新杭州人的闲暇教育,并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成为城市进步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孙学策.《德育需知》[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3]赵宝珺.《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