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初中语文同步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王颖
[导读] “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教学自2019年起在浙江省遍地开花

        王颖
        浙江省黄岩实验中学   318020

        摘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教学自2019年起在浙江省遍地开花。在这场旨在促进优质公共教学资源均等化的全新变革中,结对帮扶的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师生通过城乡同步课堂共同摸索,在受益匪浅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从七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就城乡初中语文同步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能让“互联网+义务教育”背景下的城乡初中语文同步课堂教学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同步课堂   教学策略

        作为省政府2019年的十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现如今“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教学在浙江遍地开花。“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是用技术引领课堂的有益尝试,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乡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乡村老师们提供了良好的教研环境。在这场旨在促进优质公共教学资源均等化的全新变革中,结对帮扶的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师生通过城乡同步课堂共同努力,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在突破中不断取得进步。
         一、城乡同步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于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教学共研这一目标的城乡同步课堂让师生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对软硬件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学校的师生们。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互联网+义务教育”背景下的城乡同步课堂尚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去解决:
        1.1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城乡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老师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得比较多,使用网络课堂如鱼得水,那么高科技对他而言,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工具。就拿部编版的七年级初中语文课本来说,其阅读部分的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包括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人生之舟、人与动物和想象之翼,如果在网络课堂中配以生动的画面、声音、故事视频,会突破城乡异地的障碍,让两地的学生们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但实际上,有些的老师在同步课堂开始前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调试设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城乡同步课堂无疑是加剧了他们授课的难度。
        1.2乡村学校师生和城镇学校师生互动较少
        总的来说,在七年级城乡同步语文课堂上,因为城镇的学生接触外界较多,与城镇学校的主授课老师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更活跃,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会更多。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在面对网络另一端的新老师和新同学时,则显得比较拘谨,难以真正参与并融入其中,也较少能够引起主授课老师的关注,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乡村学校的老师作为助教,大部分时候参与度、融入度也不高,更多的情况下是在维护乡村学校学生的课堂秩序。
        1.3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
        由于之前的教学进度、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起点不同,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同为七年级的学生,基础不太一样,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得过于简单的话,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来说得不到应有的进步,教得过于难的话,乡村学校的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


         二、城乡初中语文同步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授课老师,在多次的城乡同步课堂授课过程中,我认为“互联网+义务教育”背景下城乡同步课堂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倘要进一步提高两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引领的优质资源在义务教育普惠中的作用,同步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1 普遍提供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更迭的时代,信息技术是工作的必备技能,熟练地运用各类网络平台备课、教研是大势所趋1。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下的授课需求,针对教师们的培训计划应当与时俱进,实时适应当下的实际教学需求,有计划地训练、提升并考核教师们运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的能力,督促城乡授课老师不断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并熟练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从而适应“互联网+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2 大力挖掘乡村学校的优势资源
        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大力推广的同时,存在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很多的行政领导人员、老师甚至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城镇学校在师资、生源、软硬件等方面存在绝对的优势,而把农村学校当作绝对的劣势,默认其为接收端,导致乡村学校的师生们在课堂上都比较被动,城乡同步授课的效果欠佳,违背了城乡同步课堂互助共赢的初衷。
        实际上,乡村学校也有自身的优势。就拿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阅读部分的人文主题来说,第一单元讲的是四季美景,四季的变换在乡村的景色中尤为明显,这时候选择乡村学校作为主场课堂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课堂上能将屏幕切换到外景,由乡村学校外景老师实时带领大家欣赏广阔大自然的季节风光,肯定能够让城镇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如果能由乡村学校的学生对乡村的季节景色加以介绍,双方的参与度和踊跃性就都被调动起来了,一定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此类推,乡村学校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优势资源。在实践的过程中,城乡学校一定要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主动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增强乡村学校在同步课堂中的优势,着力拓展城镇学校学生的视野,让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效果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3 充分了解对方师生优化备课
        在实际的城乡同步课堂中,由于城乡学生的基础、资源不一样,给授课老师们备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就拿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来说,预习部分要求学生们“默读全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问问你的祖辈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城镇学校的学生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在课前积极交流,乡村学校的学生囿于搜集资源的渠道或者家长们知识水平的限制,准备得并不积极。这种情况下,备课时,我们可以设计知识竞赛环节,把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分成两队,看看谁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的白求恩的知识比较多,充分调动乡村学校的学生们做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的老师要共同努力,因“实”备课,根据城乡学生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等预想出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提前想好应对策略,努力在同步课堂上找到两地学生学习的平衡点,以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在此基础上,乡村学校的老师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维护课堂秩序的“助教”角色上,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备课和教学。不要只是让城镇学校的老师担任主讲,在某些优势课程方面,乡村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吸收城镇学校老师的长处,输出优势资源,主动承担起部分课程主讲老师的角色,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为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出良好示范。
        2.4 多措并举融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氛能团结同学、凝聚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对于目前城镇学校师生和乡村学校师生较为陌生、拘谨的同步课堂状态,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鸿沟”。首先,我们可以多采取诸如分队比赛等形式,充分调动双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其次,针对乡村学校学生普遍腼腆的现状,主授课老师可以用“**学校的**回答得特别好”等话语,来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和鼓励;最后,老师的关注度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数量过多,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城乡同步课堂也应当如此。如有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这样师生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束语
        “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现阶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事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暂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效果不太理想,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城乡同步课堂教学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预期的平等、协同、互赢、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丹阳 张泽晖 郭伟.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9,(5):71-77.
[2]符俊宇.“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教育技术,2020,(1):40-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