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明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071
【摘要】在新视野背景下,我们倡导作业精准设计贴近学生,探索适合学习需要的作业形式,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及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提质增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精准性;
作业,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天天要接触的学习任务。精准的作业设计,对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成绩具有显著作用;精准的作业实施,对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成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作业问题,一直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和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措施的通知》中有两条围绕作业问题展开,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布置作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第十条指出“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
以上文件对于作业要求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作业要精准选题,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与作业时间;第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对于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的设计;第三,作业要精准批改、精准讲评、精准反馈,提高作业有效性。以上要求将提高作业质量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育人方式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内在价值。精准有效的作业设计和实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笔者本人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精准性问题。
一、作业中的一些瑕疵
目前,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有:1、练习题不能精心选择,近年来,数学教学练习资料很多,我们若选择过多过重的练习题,课堂作业很难当堂完成;2、课堂作业不能适度,布置作业过多,或代表性不强,学生做后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降低了课堂作业的应有效果。3、作业没有新意,作业类型单一,以模仿例题、重复性的形式出现,僵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感和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精准的学案、精准的作业设置等等。以数学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教材等为依据,研制具有可操作的学科精准数学教学目标体系。根据采集的大数据精准确定辅导对象,认真分析学生个体特征,制定个别化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学科本质。
二、设计含“精”量的作业
教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精练,新颖有趣,使学生从过多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要有一题到底的学练结合方式突破思维常规,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快速掌握数学知识。这要求教师平时积累的练习素材要广,内容要丰富,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就要对作业的形式做出一定的改变,留给师生更多的对话和思考空间。
(一)“精”在内容,作业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问题时,可以充分借助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相关联的材料改编,形成生活性的作业,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作业具有趣味性,学生更感兴趣。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度越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纳度也就越高。
例如,如今在淘宝网购物早已进入千家万户,这是一张淘宝网页
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女童小白鞋这种款式的,购1双可以节省多少元?按照库存数,估一估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等等,这里隐藏的数学问题非常多,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有比如学了《可能性》中的“不确定性”内容后,可以设计:在括号填上“可能、一定、不可能”,小明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石头”( )赢“剪子”,“布”( )赢“剪子”,小明如果出“石头”,他( )赢小强,也( )输给小强。这个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用它来做作业的素材,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
(二)“精”在提炼,加强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关注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作业设计重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综合应用视角入手,基于多课时的作业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选取适切的情境,设计并实施综合性的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较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运用知识技能与方法策略解决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方面欠缺,如果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提炼一些“一题到底”的作业题,通过练习讲评,可以使小学数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通知识结构体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学习了《认识更大的数》选取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练习:2017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82710000人,这个数读作( ),改写成“万”作单位是( )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据国家人口计划部门预测,到2025年,中国大陆人口约十四亿四千八百万人,这个数写作( ),这个数是( )(最后这个括号内填“精确数”或“近似数”)。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习题,它涵盖了整个单元中多位数的读写知识、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和求近似数用“万”和“亿”作单位的区别,特别适合概念的辨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数学作业不仅要关注巩固知识技能的需要,落实常规问题的解决,还应重视通过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方法解答的问题,以及操作探究、综合应用知识的问题,应努力使基础型的作业与发展型的作业合理搭配,有机整合。
(三)“精”在统整,考虑难度时间
作业题一般首选课本中的练习或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选用时要整体了解课本和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状况,对题目内容、题型、题量、难易度等有准确的把握,深入解读每道题目的设计意图和对应目标;另外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和课时作业目标,删减同一目标下过多重复的习题,补充尚未体现目标的习题。补充习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与课时作业目标的一致性,还需围绕构建新知、形成概念、熟练技能、促进数学思维等方面精选(编)习题,同时关注习题内容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运算律》中第58页第6题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加法情况,第60页第7题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减法情况。
这两题完全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统整合并成一题:你能看得懂下面算式的道理吗?结合乘法分配律解释其中的道理。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6×21 13×99
=26×(1+20) =13×(100-1)
=26×1+26×20 =13×100-13×1
=26+520 =1300-13
=546 =1287
然后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47×102和72×99这两题,这样设计不仅节省了练习时间,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的作业难度过高、时间过长是造成学生作业兴趣降低、作业负担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对于作业问题的主要关注点。作业设计应该做到难度适宜、时间合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事先做一遍,并进行解题过程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在新授课阶段内容不熟悉、理解较为粗浅、解题技能还不娴熟等情况,逐题估计题目难度和时间。以此为基础,整体判断作业难度与完成时间,并进行适度调整,使得不同难度题目的题量分配合理,不同课时作业的完成时间较为均衡。
(三)“精”在层次,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作业的布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不同,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待学生时,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需要有一定的整体意识,从单元视角、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学生个体差异角度考虑,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目标,有选择性地完成作业,尽量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教师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兜底的基础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作业中的落实,要求人人掌握。第二层次是中等难度的题型,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即“好比摘果子,跳一跳能够摘得到”,通过这一类题训练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解题中获取经验。第三层次是思维拓展题,这部分题目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结合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解答出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为了培养一部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整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运算律》后设计作业。
1、比眼力。
下面的算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0+67=67+0 ( )
6×(345×7)=(6×345)×7 ( )
6×345×7=6×7×345 ( )
(m+n)+h=m+(n+h) ( )
(25+8)×4=25×4+8×4 ( )
2、比思维
你会填吗?
X+y=( )+x
35×( )×54=( )×( )×245
74×23+56×( )=( + )×23
(45+36)+64=45+( + )
40×(5×m)=( × )×m
3、判一判
认为正确的式子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78×99=78×100-1 ( )
78+99=78+100-1 ( )
85×25=85×20×5 ( )
45×12=45×6×2 ( )
(12×25)×4=(12×4)×(25×4) ( )
4、比方法
下面各题怎样算比较好?
34×29+34×72-34 (13+12)×40
120÷5÷6 33×98+2
5、自主探究
算一算,想一想:
1+3=4=2×2
1+3+5=9=3×3
1+3+5+7=16=4×4
1+3+5+7+9=( )=( )×( )
1+3+5+7+9+11=( )=( )×( )
仔细观察前后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用你的发现算一算:1+3+5+7+……+59=( )×( )=( )
五组题层层递进,首先复习巩固了五个基本的运算律的认识,第一组中把五个规律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再认,既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又加深这五种运算律特征的理解。第二组是直接的运用,而第三组就是综合运算律的运用判断是否正确,属于中等难度。第四、五组属于灵活运用所学,培养一部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整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这样多层次的作业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可以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争取做一做自己能力水平以上的题目,跳一跳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分层进行作业设计,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既可以调动优等生的求知欲,也考虑到中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做到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三、精准作业的效果综评?
为了检验开展精准作业实施策略的前后效果,笔者有意将两个平行班(起初水平差不多)进行了对比,本校的四(3)班为本次的实验班,四(2)班为对照班,人数均为46人。实验班平时从作业都精选设计、分层布置安排,进行精准施策;对照班与全校其他班级实施一样的作业。通过一学期的作业改革实践发现:3班学生(实验班)对数学作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数学作业每次的完成上交率都在98%以上,而且按时不拖拉,同学们浓厚的学习氛围明显优于2班(对照班),而且3班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2班。3班的同学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与合作明显增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形成。
通过精确诊断并设计精准作业,探索适合学习需要的作业形式,有效的作业既是发展精准教学的必然需求,同时又可以促进教学更加精准,这将是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解放,也能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效果显而易见。
在新视野背景下,我们倡导作业精准设计要贴近学生,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及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提质增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透析作业》王月芬,张新宇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