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闲
盐城市松江路小学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小学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朗读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本文对小学语文的有效朗读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所谓的朗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朗读的方式展开语文知识的相关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教学不仅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如此,朗读教学仍旧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侧重讲解或提问,且没有明确的目标,涉及的朗读面比较窄,同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刻板,忽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情感的培养等,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并进行积极的创新,使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通过开展有效的活动提升学生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朗读的主观能动性。
1.通过自由教学提升学生朗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使学生对文质优美的名家名作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语言文字,还有效提升学生对规范文字的进一步掌握。高水平的朗读是情感抒发的另类表现形式,对语文课本进行知识讲解前,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的过程。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将相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等一定时间后,教师让学生就朗读感想或课文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有的学生会说,原来相在这里读四声,有的学生会说和氏璧的璧和蔺相如的蔺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它们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有的学生会说原来成语负荆请罪出自这篇文学典故中,有些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还会把文章内容的本质表述出来。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朗读教学,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教学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自由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理引导学生,将学生的被动朗读变为主动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语文丰富、多样、简单、有趣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朗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进行灵活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上述方式的灵活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朗读变为主动朗读。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上《听听,秋的声音》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篇文章的视听朗读,引导学生进入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意境中,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朗读,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展开朗读比赛,并选出学生代表作评委,其余未朗读的学生做裁判,对不同学生的朗读进行评分。教师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3.开展多样性朗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演讲会等,通过一系列的准备、比赛、评判选出最佳朗诵小能手或最佳演讲家,可以将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中的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或《小马过河》作为朗诵演讲的参考题目,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演讲,不仅显著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有效拓展学生的朗读思维,提升他们对学习读书的积极性。
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对课本知识进行灵活充分的运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够举一反三是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升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及整篇文章进行更高层次的朗诵。比如教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我变成了一课树》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点名不同的学生扮演作者、妈妈以及各种不同的小动物进行分角色朗读,在读第一句“英英,吃饭了!”时,此时妈妈是正常关心作者的,音调应该比较平缓,当读第二句的时候“英英,吃饭了!”由于作者不回家吃饭,妈妈已经有些生气,此时的语调应该加重并且加高音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篇文章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被吸引进作者的语境中,朗读也会变得声情并茂,准确到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朗读水平,还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本质。
三、利用多元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多读,因此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整个课堂,如果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足,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鉴于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情况,合理选择朗读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朗读技巧。
1.朗读技巧中的语调
在语文朗读中,选用合适的语调进行朗读能够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感情,朗读中,语调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根据文章内容通过不同的朗诵语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中,在朗读过程中,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哥哥说……等,这里面涉及到了快、慢、高、低等不同语调。通过对文章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利用语调的不同能够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本质。
2.朗读技巧中的语速
语速在文章朗读中也很重要,准确的语速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手段。比如文章如果是记叙文或说明文,可以使用中速进行朗读;如果文章是回忆或抒情类的,可以选用比较舒缓的语速进行朗读;如果文章作者表述出来的情感比较紧张或愤怒等,可以语速较快地进行朗读;如果文章内容涉及到比较沉痛或庄严的句子,朗读时尽量语速慢些。
3.朗读技巧中的重音
在朗读教学中,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变化等进一步确定那一部分需要读重音。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狼牙山上想起来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引号部分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点语句,是作者的有意强调,因此在朗读时应确立为重音。
总之,朗读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通过声情并茂、快速准确的朗读,有效把握文章的重音词语,并通过恰当的语速和语调,正确传情达意,提升学生朗读的感染力,进而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提升朗读水平的同时,真正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本质,同时帮助教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析小学语文的有效朗读教学活动开展[J].学周刊,2020(35):147-148.
[2]潘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天津教育,2020(2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