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美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周玉仁教授对“数学生活化”新述的: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连绚丽多彩的数学平台上,尽情地去发、创造、去充分地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和乐趣。
关键词:生活数学、生活问题、生活情境、生活创新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是数学发生、发展的沃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一、构建生活之桥,感受生活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握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架设生活与课堂的桥梁,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堂即将结東时,教师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后,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请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孩子们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自己的学号,学生自己所在街道的号码,鞋的号码,家禽的只数等生活现象。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体会到了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编号。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又体会到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不但复习巩固了100以内的数,而且懂得如何实际应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桥。
二、切入生活经验,探究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和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的生活化中凸显数学的本色,时刻把握数学与生活的最佳切入点,努力和学生共同构建实践探究的互动学习方式。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当遇到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去寻求解题的方法。从中领悟数学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普遍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在教学中我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商店”引进课堂,创设“蓝猫文具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学习,以小叮当在购物中遇到的难题引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帮助小叮当。这样就把数学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并在活动中寓于争当文明小顾客思想教育,从中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学会简单的买卖、交流、更体现了《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主要的理念。这样教学,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寓于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长期的生活实践,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索、认知和掌握数学,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对重话故事、卡通画面特感兴趣,因此我用课件设计了“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情境(饼干的形状有△、口、○),学生的兴趣高涨,我抓住契机三次播放画面,让学生先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录,经过紧张而兴奋的记录后,学生发自内心地叫“老师,猪八戒太贪吃了,猪八戒吃得太快了。”学生的叫喊声表明了他们内心产生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后一致通过用“√”法,让学生再次动手记录验证,从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操作。并让学生说一说:“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我精心设计的练习中,注重借助“生活现象”三次统计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数的不同情况。这个富有情趣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力量在这里是微薄的,急需发挥小组的合作力量来记录来往的车辆,小组展开合作、交流,学生探索出更简便的记录方法:点(.)、竖(1)、横(一)……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从学生探索的新记录方法更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这个过程体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既主动参与了构建,又体会了数学可以如此自由和精彩,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正如周玉仁教授对“数学生活化”新述的: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连绚丽多彩的数学平台上,尽情地去发、创造、去充分地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和乐趣。
参考文献: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思考》
3.《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