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合实践课”看数学素养的培养——以北师大版教材“绘制校园平面图”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王方
[导读] “度量”是人认识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

        王方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小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度量”是人认识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从度量入手,帮助学生通过以下几个学习过程:观察(确定测量对象),思考(制定方案),操作(丰富度量经验),反思(体会度量意义),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度量;数学素养

        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小学数学中的测量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几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度量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实践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测量实践活动,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度量经验,形成度量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材解读,明本质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板块中的内容。《课标》提出了总体目标: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度量的意义,教材通过“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实际测量—回顾反思—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内容,把握度量单位的两种形成过程,利用学生认知度量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将事物标准化,即多长多宽,然后按照平面占位的形状、大小、方位绘制。建立数感,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能力。
        二、实际测量,提素养
        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在操作中获得,学生已经明白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恰当的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在图形的测量活动中去感悟数学思想,运用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直观想象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唤醒已有度量经验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简而言之,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对话“这两张平面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使学生明确测量对象。通过回顾相关的知识唤醒学生已有度量经验,为学生个性化的绘制校园平面图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制定方案,发展度量意识
        度量分为抽象度量和具象度量,两者各有不同。度量意识在这里指的是自觉感受和使用抽象的度量单位和具象的度量单位,并能运用度量单位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活动一]
        首学:独立思考。

你有哪些测量方法?测量时选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为什么?需要记录哪些测量数据?如何确定比例尺?
        互学:组内交流,分工明确。选择测量什么?方法和工具?为什么?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方案。说清楚自己测量对象、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选取理由。特别是比例尺的确定。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明确度量的核心要素:度量对象和度量单位。关于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度量(图形的长和宽),一类是抽象度量(比例尺)。看到平面图,学生会自觉想到要去测量数据,选择度量工具,获得度量结果,然后转化度量单位绘制平面图。这是学生对度量的已有认知。再通过互学和群学全班交流,听取其余小组发言完善方案,明确抽象的度量单位(比例尺)的运用,这是本课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将实物的长、宽根据比例尺转化,按照平面站位的形状、大小、方位绘制。当然培养了学生倾听、质疑、统筹规划的能力。
        (三)经历活动,丰富度量经验
        测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测量用数来表示量,同样单位的数量能够加减,这就是度量的本质。
        活动要求:活动中按照分工做好各自的工作,及时记录数据,确定好比例尺,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小组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度量,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为交流和决策做好准备。测量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不同问题解决过程。如,测量用数来表示量,同样单位的数量能够加减。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抽象度量单位比例尺,把实物标准化后再通过符号或图形的形式把它画下来。
        (四)交流评价,体会度量意义
        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通过交流评价,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体会度量本质,提高数学素养。
        1.群学:全班交流
        内容:每张图是否准确、合理?每个图的特色?
        【设计意图】准确,聚焦对具象度量单位的把握;合理性,聚焦对抽象度量的运用;特色,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把最喜欢的平面图画下来,让学生再次体会度量的意义。
        2.共学:师生交流
        共学,老师和同学一起回顾和总结测量的相关知识。从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还有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固化测量经验,加深对标准化的认识。同时思考绘制校园平面的现实作用和意义。通过交流分享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方案的制定,动手实践,发展度量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度量的本质,提升数学素养。
        3.自我评价
        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然后通过自评、组内互评,全面客观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评价,总结进步,反思不足,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健全度量经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