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刘炎泉
[导读] 教师以实践为着力点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刘炎泉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容州镇峤北小学  537500
        摘要:教师以实践为着力点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积累多少理论知识,也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生活,让数学的实际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基于此,对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实践能力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平衡问题,实践活动机会较少,且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枯燥,难以完成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就必须以更加开放性的视角挖掘和开发数学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资源,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学生实践能力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一、开展团队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借助的是每个人的力量,教师应调动团队内的全部才智和资源,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并调动每个成员的能动性,消除团队内一些不公平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团队合作的案例,让学生组成小组,对任务展开分析,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如在教学“容积概念”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班级内的学生自动组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个长方体容器,然后结合容积计算方式,计算自己制作的容器容积。这个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各自负责不同的部分,相互配合,让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这样一来,就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组织教学游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学习过程多少都有些吃力和乏味,实践操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教学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思维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例如,“简易方程”的学习,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以计算小组成员手中所拥有的水果数量为目标开展游戏。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去设置简单的数学方程,从而得出另一位学员手中拥有的水果数量。这种具备趣味性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里,对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思维方式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用活生活资源,升华实践能力
        除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教学资源数不胜数,教师要做好生活资源的合理筛选,可以在新知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实践课题,增强实践学习的真实性,拉近学生与实践活动的距离,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可以适当延伸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调查类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生活资源的主人,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升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课堂中难以操作的,即便有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辅助,也无法准确演示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时,对习惯了相邻面积单位相差100倍的小学生来说,“1公顷=10000平方米”的换算公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公顷面积的大小,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操场亲自测量出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区域,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准确认识1公顷的面积大小,感受1公顷与1平方米的悬殊差距,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公式的运算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公式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熟记的一个内容,只有掌握好数学公式,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基本运算。在运算中,不断提升对数学公式的熟记程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运算。数学的运算能力就是将数学公式进行基本转化,在转化中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原理的学习中,学生对数学进行运算,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以及掌握数学运算能力的程度。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运算能力,及时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记忆数学公式,在数学公式的记忆中,教师要不断输出背诵教学公式的技巧。学生学习数学公式要发挥自身主动性,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公式记忆,可以跟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考查,教室可以利用一张白纸让学生学会自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自测,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背诵公式的问题等。教师可以在公式记忆的后期工作中安排学生对其他相关公式的记忆,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教学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学会记忆数学公式,是学习小学数学的第一步。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在数学这门难度较大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借用这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养成,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也会随之形成,这对于他们在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积极的意义。例如,最初学习“认识图形”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摆放一些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都属于哪些图形。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何制作这类图形?”等有关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应用纸张去折叠或者裁剪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可以更为强烈。
结束语
        在大量的教学课程现状下,教师要学会生活化教学,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天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学习数学,在数学实践操作课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相关课程作业,让自身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光清,房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65.
[2]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
[3]徐宝存.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