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听得懂,一做就错”现象的思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张荣华
[导读] 本文以学生“听得懂,一做就错”现象引发了数学课堂思

        张荣华
        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校区
                            
        摘要:本文以学生“听得懂,一做就错”现象引发了数学课堂思考,反思教师教学中存在不足以及学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探求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教师错误教学观念,将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扎根于心,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思维,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反思性  以生为本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但在课堂练习和作业时却无从下手或屡屡犯错。站在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懂”即理解,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将理解的知识进行运用。但学生既然懂了,又怎么会做不来或一做就错呢?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听得懂,一做就错”的学生并不是真懂,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执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教师呈现例题46÷2后,首先让学生先摆小棒分一分,尝试做题,师巡视,寻找班内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请这些学生讲解,并分析笔算的过程;然后安排试一试、想一想,继续先以正确例子讲解算法,再对典型错误进行全班反馈;最后问学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需要注意什么?总结得出除法的笔算方法。一节课下来,我认为本节课重点已经抓住,难点也有突破,学生应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懂了。
        但是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发现很多学生出现竖式格式书写错误”,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不够聪明,怎么不是一点即通。其实细细想来,老师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这些学生并不是真懂。课后教师反思:上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尝试了,同时也在关键点让学生重点讨论了,还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学生产生大大小小不同的错误呢?
        课后与错误的学生交流发现: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尝试到最后,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只是模仿优秀生的做法和教师讲解,看懂形式,却不理解缘由;有的学生只关注了计算方法,却忽视为什么这样算的算理;有的一开始尝试就错的学生一直到课后,还是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错。
        从上面的案例中,“听得懂,一做就错”的学生并没有真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听得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呢?
        一、教师对“课堂主体”存在错误认识。
        教师对“课堂主体”的理解较为片面,以为找几个优秀学生讲解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以来,其余的同学就缺失了互动交流环节,主体地位自然没有体现。确实如此,反思自己上的课,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并没舍得花太多时间让全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共同交流,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对于独立思考也只留于形式,反正老师或者优秀的同学也会告诉答案,我思考与否都没有关系。
        教师的错误认识导致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长此以往,好的学生展示机会越多,但是其他学生也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会模仿其形式,似懂非懂。这也正是为什么“听得懂,一做就错”的最重要原因。
        二、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探究意识,渐渐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或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在下面听”的方式学习。长此以往,就逐渐地形成以听讲、模仿等为主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探究反思的能力日益缺乏。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并不是培养被动接收信息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我们知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着力点,而数学课堂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要在课堂上彻底改变学生“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念,弃之“换汤不换药”的课堂模式,深入研究和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有效转变。
        策略一:改变教学观念,体现生本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而是一味由老师或者优秀生讲解,那么他们如何能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呢?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不可让优秀生代替全班进行课堂反馈,也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其他同学独立思考和交流,充分体现其主体性。
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一课为例,在抛出52÷2,先在之前学习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先摆小棒分一分,在和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习情况并分析学生正确与错误情况,整理出典型且有价值的错误;然后有选择性地进行呈现,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再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反馈,汇报时让多位学生说,逐步理解除法的算理以及掌握算法。这样学生“只知其然”慢慢转变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看来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策略二:把握学生课堂生成资源,了解学情。
        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节约时间或者为了课堂设计的流畅性,笔者没有足够重视部分学生生成性的课堂问题和错误,只是按照精心设计好的环节去思考和交流,这样的课堂就相当于走过场,流于形式,到最后还是得由教师讲解式的总结来收场。没能重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要改变这些不良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安排好合理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去经历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真实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困难。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快上完课时,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除法,要从个位除起?”有的老师会马上给予了回答:“老师举一个例子,如果26乘3,从高位乘起,那么个位相乘满十向十位进一,那十位原本写的6又要擦掉,这样涂改不够简洁方便,而从个位开始避免了这种麻烦。”也有的老师是静下心来思考,也许这是很多同学的问题,我们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呀,要让他们通过举例,发现、体验从高位乘起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两种不同的处理,学生乘法的知识点掌握途径截然不同,一种是被动式接受,而另一种,把问题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提问。前者学生积极性不高,而后者学生学得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得更加精彩。
        可见,教师的备课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沉着冷静,及时调整。因此,做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切不可停留原地。
        策略三:注重反思,制定各阶段学期计划
        小学数学的很多学习内容看似简单,执教后却发现学生作业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要解决“听就懂,一做就错”现象不仅要备好课,抓住课堂生成,同时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时对每一节课、每一阶段教学进行反思。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也要有反思。学生只有去认真思考课堂内容,主动学习,才会对知识点产生学习兴趣,兴趣又激发学习热情,以此循环。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是由许多好习惯支撑起来的。其中,一定要学会“实”的习惯。教师除了建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多“泡”班,多了解学生学情,那么自然会得出更多好的习惯和方法。透过“听得懂,一做就错”现象不断反思,改变错误认知,将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杨余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吴春伟.《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4(20).
[4] 薛剑刚.《论学生自我提问能力及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
[5] 吴正宪.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数学日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