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807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题方法和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引导和培养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与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它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解题;技能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审题过程当中会出现审题错误表现在少看或者看错题目情况,审题错误就会造成做题错误,从而对学生们做题质量和效率带来严重影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在审题的初期没有用对方法,同时还存在学生们粗心大意、很难抓住关键词、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原因。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对学生们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们审题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们需要对学生们审题能力予以更多关注,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主要针对小学中段学生审题能力培养进行主要研究。
1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一听就懂、一点就会、一做就错。我们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的评价就是说太马虎了,太粗心了。其实这是学生审题能力太差导致的结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审题能力差主要表现在:
(1)看到题不读题目,不审题就先着急的盲目下笔去做。
(2)读题,抓不住关键词,审题没有方向。
(3)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理所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4)概念理解不透彻,数量关系不清晰导致曲解题意。
(5)受无效数学信息的干扰,不会选择有效数学信息审题。
(6)学习习惯差,知难而退[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2.1细心读题
读题是审题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要像读语文课文一样,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是低段学生要达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老师首先就要摆正心态,不要着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要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低段儿可以大声读;中段儿轻声读;高段默读。对不同年级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中,涉及到了鸡兔同笼的一个题目: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只头,下有九十四只脚,那么雉兔各有多少?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对题目进行通读,然后提取出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笼子里鸡和兔一共有35只,其中共有94只脚,要求算出鸡和兔各有的数量。教师通过这样的直观信息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题目,从而解决了不能够理解题意的问题。
2.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处于小学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掌握思维的奥妙。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多地是束缚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数学的各个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每个知识之间都可以相互运用和理解。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费力的工作,这时往往就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可以利用一些动画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奥妙以及它的生动形象,往往在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中,蕴含着多种知识。
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实际是不能将所有知识都连接起来,这时候往往就需要通过计算机,对知识的梳理和解释,然后依靠推理过程和形象呈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比如,在一个解决问题中小红吃掉5个糖,小明吃掉6个糖,前提是两人有同样多的糖果,那么谁剩的多。可能有的小学生会因为六比五大就会认为小明剩的多,这就是惯性思维的弊端所在。所以,在日常的解决问题中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学生怎样从多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然后在不同问题上看到的知识点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才会发现的。也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解决问题只能一题一解,其实还有很多解决问题可以一题多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说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帮助。同样,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审题解题的重要性。
2.3积极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需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借助课堂活动,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课堂中,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如,在教授数与代数知识点时,以数形结合的方式,通过“形”引导学生加强对抽象数学概念、算理的理解;在教授图形与几何知识点时,可根据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直观解决几何问题;在教授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将统计图与统计数据有机结合,借助图形变化趋势直观分析数据等。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1亿”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通过运用纸张、小棒、黄豆粒等具体的实物,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大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4加强小组合作,活跃大脑思考
学思课堂旨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在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这是核心要求,亦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可思考与创造自我的空间,以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力。而小组合作教学立足学生个性差异,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与特长等,将班上学生划分为几个平行小组,就某个问题或某一主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探究,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既有效锻炼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做出如下要求:各小组组长合理安排每个组员的“工作任务”,每个组员开始任务前要率先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在倾听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并作适当补充与建议,待组员讨论完,组长收集组员想法加以整理,在班上分享。
例如,教学“统计图”知识时,教师要求每个组员准备一个调查主题,如调查家里一年的水电费用,本年级男女生人数,本班喜欢玩王者荣耀的人与不喜欢的人等。主题确定后,开始为期一周的调查,每组提出不少于三个的问题,并做总结建议。这时组长安排成员任务,有的负责统计图绘制,有的负责数据统计,有的则做问题分析等,以水电费调查为例,学生们就提出了“要用什么方法调查最快最好”“上半年平均每月水电费多少”“每天用的水电费多少”“如何节约水电,帮家里省钱”等。通过调查讨论,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审题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能综合获取有效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能力。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认知水平,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读题,审题和深人思考的习惯。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极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逐步获得。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反思,巩固的基础上逐渐形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数学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洪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16):44-45.
[2] 于国海.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困境与应对方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9):46-49..
[3] 蔡井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1):45.
[4] 宋让平.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800.
[5]徐海林.唤醒策略意识,提升解题能力: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一道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