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参与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赵琳
[导读] 多维互动体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赵琳
        青岛东胜路小学 山东 青岛266034
        摘要:多维互动体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感受体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体验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提升、意识形态以及行为模式的影响,如气质、人格、情绪、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等隐性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互动、体验、节奏、律动
第一作者简介:赵琳(1985.9),女,山东高密人,初级教师,文学学士学位,青岛东胜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多维互动的体验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了学生的生命认知体验,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健全人格的发展拓展了更广的空间。多维互动体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感受体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体验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提升、意识形态以及行为模式的影响,如气质、人格、情绪、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等隐性品质的影响。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1]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多维互动、参与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和组织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借鉴国际三大教学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是指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命名的音乐教育法,因其实用性强、效果显著,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柯达伊将约翰·柯尔文首创的一套非常实用的手势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来感受音高的概念。其特点是以歌唱教学为主,从单旋律到多种演唱形式如轮唱、合唱,演唱方式都是以清唱为主,学生能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呼吸的方法,感受歌唱的技能,通过歌唱的方式掌握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应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到音乐元素在教学活动的有效应用,他首创了“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乐器形制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操作,同时,还可以利用人体各个部位发出的有趣声响表现音乐,充分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充分参与、体验音乐特征。在音乐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动起来”、“唱起来”,音乐活动始终在游戏的参与、体验中实施,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音乐素养润物细无声般渗透于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全面提升了音乐听辨能力,体验了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
        (三)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身体各位部位,体验音乐要素的乐曲中的变化,将身体作为表现音乐的媒介,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以及音乐时值的变化,这种体态律动与舞蹈是有区别的,它不注重动作的优美、舒展程度,而关注到音乐要素在身体参与律动过程中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种参与方式,表现节奏的变化、旋律的走势、和声的层次等等,不断关注到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及时转换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始终保持一种新鲜的状态。
        三种教学法既可以各自成一体系,也可以互相结合来运用。三者都会极大的激发孩子身体中本能的音乐属性,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更好地体验、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呢?这就需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愉悦、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为新课教学有效实施做好“情感”铺垫。
        情境创设中“情感”体验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它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是一堂成功课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快速、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的导课环节,多媒体课件呈示动态图片,教师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今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舞会,可热闹了,走,我带你们去瞧瞧(放动画),动画音频呈示:欢迎同学们参加我们的舞会,我想邀请会学习、爱跳舞、愿意合作的同学参加,快来加入我们吧!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吧!教师将《单簧管波尔卡》、《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串烧,带领学生律动,导课环节的设计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森林舞会”为主线,课堂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学活动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的需要,适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为后续的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遵循规律,律动参与
        “人的身体天生具有节奏的基本属性”。”将节奏融入身体运动,能快速唤起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潜能,培养学生的稳定的节奏感和敏锐的节奏反应能力。达尔克罗兹就把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揭示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这个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有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强调、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2]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遍聆听音乐,用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力度、速度、音高等在乐曲中的营造的音乐形象,为歌曲学唱做好情感铺垫。
如人音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歌曲《钟声叮叮当》一课,教师拍击简单的声势节奏,学生模仿,通过多遍尝试探究,引导学生找到节奏的内在韵律,从静态的拍击简单的声势节奏到动态的走步,过程中音乐持续播放,直至学生能自然、熟练的掌握,通过拍击声势节奏结合音乐的聆听,表达内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一步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能力,快速、全面地体验和理解音乐要素,把握了音乐内涵。
四、图谱有效辅助,多元感官参与
         音乐图谱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它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将抽象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力度等)通过点、线、图形、色块等方式具象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激发学生多元感官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将枯燥、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降低了学习难度,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如人音版第一册中的歌曲《其多列》一课,以节奏格的形式呈现了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所对应的走、跑跑,形象直观的图谱抓住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对比了音符时值的不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符合歌曲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歌曲旋律音高特点,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利用不同颜色的旋律线条,感知体验旋律的起伏变化。
                参与、体验、实践、互动是构建多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方式, 旨在通过有效、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音乐内涵,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课题为引领,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唱起来、舞起来、奏起来,打造快乐、高效、富有人文气息的音乐课堂。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7-88.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