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体验中感受音乐之美——浅析多元感官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 丁凌
[导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构建多元感官体验教学模式

        丁凌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142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构建多元感官体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全部器官刺激,巧妙引用多元感官体验,促使学生感受多种器官相互交融,为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打造高效音乐课堂。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乐器表演、合理采用舞蹈律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多元感官体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多元感官;体验;小学音乐教学
        
        
        学生在音乐课上,通过聆听、演唱、演奏、音乐创编等艺术形式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加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合作意识。也就是学生充分调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全方位开发对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元感官体验,可以打造有特色的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在多元感官体验中感受到到音乐之美。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感官意识
        (一)在歌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多元感官体验
        第一,借助多媒体创造情境,刺激感官。在课堂导入中加入轻松愉悦的音乐元素,给学生创造感官体验。例如在《春天到》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春雨画面,这些欢快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在头脑中出现自己曾经在春雨中有趣的画面,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春雨中小学生一起赏桃花、野外踏青等,这样就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于春雨的喜爱之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带这种热情开始学唱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然后将这种视觉效果巧妙地转化为听觉艺术,激发学生在学唱环节的学习效率。
        第二,借助身体运动,完成简谱练习。在指导学生练习音阶时,可以采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练习,指导学生查出准确的音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旋律音程。在指导学生学习旋律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手势打出节拍,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身体运动,同时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还可以借助声势,通过指导学生跺脚、拍手等动作进行简谱联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声音、运动、听觉等多种感官结合起来共同感受音乐,促使学生有效掌握乐谱、旋律、节拍等音乐基础。
        (二)在节奏教学中创设多元感官体验
   在教学节奏音乐要素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节奏和音乐节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节奏的存在。教师通过网络搜索《起网号子》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然后向学生提问:“视频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学生看到视频中的内容是渔民在一起拽渔网)。
        教师再问:“这些渔民工作的节奏和嘴里的曲调节奏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回答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这种练习,教师组织学生现场模拟:让学生几个人一组一起抬起班里的小胖子,让学生一起用力的时候同时喊“一、二、三!”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喊口号与身体动作节奏是紧密相连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节奏”来源于生活,通过肢体动作感受到节奏的存在。
        二、借助音乐器材,增加学生情感验
        (一)自主简单乐器,给学生增加成功体验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使用的乐器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的素材,也可以使学生自主动手制作,让学生在经历中制作各种小型乐曲,在课堂乐器表演中充分应用,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比例在《沙锤和哑铃》器乐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自制的沙锤和哑铃作为伴奏乐器,然后在学过的歌曲中进行分组指导,可以分为歌唱组、演奏组、舞蹈组分工合作。演奏组的学生可以拿出自制的乐器创造性地表现音乐节奏。

比如,学生利用自制的击打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边学习边唱歌,还可以利用乐器表现旋律和节奏,为学生呈现出一派快乐的学习气氛。还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一起舞蹈,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现音乐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二)借助乐器、图谱等带给学生视觉冲击
        第一,利用简单的乐器可以促使学生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动觉和听觉产生互相通融的转化过程,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利用沙锤、响板、手鼓等便捷的乐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用小组活动模式合作表演“春节交响曲”,可以从一个小组开始演奏,然后扩展到两个小组、三个小组一起合作演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感,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情,
        第二,音乐是情感的表达,视觉冲击能力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可以充分利用图谱给学生带来形象的引领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授《我爱你,中国》歌曲时,可以利用图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舞蹈律动,营造魅力课堂
        (一)利用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美
        在“多元感官体验”教学理念中,主要将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效果,然后将听觉、视觉互相融通,为学生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教学课堂,产生独特的艺术美。
        例如在《幸福拍手歌》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参与舞蹈律动表演,学生在通过拍手律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然后互相交流“什么时候拍手?应该怎样拍手更有节奏感?”在教学中依托学生互动交流,通过拍手、跺脚、拍肩等韵律加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表演,在唱歌跳舞的氛围中展示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演唱到不同的歌词时学生做出相应舞蹈律动,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互相转化中产生想象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表演,打造别样的魅力音乐课堂。
        (二)鼓励学生开展舞蹈创编活动
        教师利用音乐课学过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将歌曲中的歌词换成生活中的内容,鼓励学生当一次小小作词家,将自己的感受放在歌词中。学生自由发言,大胆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其他学生配合做相应的舞蹈动作。比如在学习过《大海》这首歌曲后,教师通过讲解评奖方式,小组合作,自由编演,鼓励学生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合适的歌词进行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现场颁发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对这首歌的旋律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亲身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乐器伴奏、创编活动等方式深入拓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看到大海平静时、有波浪的画面;通过操作打击乐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亲自操作乐器的方式,感知这首歌曲的节奏;通过创编动作、改编歌词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结语
        小学音乐不是学习中“副科”,也不是学习中的“娱乐课”,音乐教学担负着小学生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艺术的重任。本文立足“多元化感官体验”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进行全方位学习。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表达、创造等方面实现高效音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毅.基于多元感官联动的小学音乐教学新方式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22):163+170.
        [2]隋立民.多元感官体验下的儿童音乐教学[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28(03):57-60.
        [3]米然.多感官联动方式歌唱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07):63-65.
        [4]蒋旎.多元交互与感官体验——解读音乐艺术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9(05):150-152.
        [5]白雪艺兰.浅谈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尝试[J].戏剧之家,2018(32):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