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班会,“小”有作为——德育教育微班会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许绍荣
[导读] 自担任小学班主任以来,每天在处理班里事务上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

        许绍荣
        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中心学校    

        摘要:自担任小学班主任以来,每天在处理班里事务上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每周的固定班会课,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上都难以满足小学班主任实际的教学需要。于是如何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围绕“微型班会”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关注“微型班会”在小学阶段的运用及影响成为一线班主任亟需解决和探讨的课题。经过实践发现“微型班会”不仅为班级建设与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契机,也为促进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微班会  德育教育 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在班主任专业化迅猛发展的壮阔背景下,许多学校、班主任对班会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将班会作为教师在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班会经验交流研讨,举行班会技能比赛,出版班会研究书籍等。其中,打造魅力微班会,更成为许多学校、班主任研究班会的新话题和积极行动,成为班会改革的新浪潮。只是,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微班会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困惑和不确定性,为此,笔者想借本文谈谈对微班会的认识。“微型班会”以其时间短、主题小、环节精、形式活的优势,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微型班会”目标明确,及时高效,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够充分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微型班会”氛围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微时代催生微班会
        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化,人们愈发追求简短、快速、流畅的交流,微博、微讲坛、微电影等相伴而生。“微时代”的到来同样影响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推动着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微课的应运而生,也催生了德育微班会。于是,形式更多样、方法更灵活、注重问题解决的微班会成为许多学校的研究内容,成为许多班主任的积极实践。
2.德育教育微班会的运用策略
2.1整体规划,把握教育“时间点”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良好习惯的培养、精神的引领和人格的培育也同样在这个“时间点”上。因此,应当从小学生的三个重要时间点入手,开设三类课程:入学课程、开学课程、成长课程。入学课程主要针对一年级刚刚入学新生。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前两周,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6节微班会,从多个角度督促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学课程则是抓住孩子刚刚经历假期,处于学习新鲜期和行为敏感期,及时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规范。而成长课程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次,抓住重要的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不同主题的微班会教育。
2.2开展活动,分享活动体验
    精心设计活动让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必然会让小学生有直接的体验以及深刻的感悟,同时也会增强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微班会活动的特点应是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如,“三脱外衣”“十秒拍手”“生日的祝福”等活动都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引发思考。但受限于时间和场地,微班会的活动设计需要更关注细节。许多教师喜欢开展“同舟共济”活动——在一张报纸上,看能站多少人,越多越好,追求极限。

但很多教师第一次做这个实验时考虑不周,因为用的报纸牢固性更不好,结果一上去报纸就踩烂了,活动也无法进行了。如果改将报纸为尼龙袋,就耐磨耐踩,活动就可以进行了,这些细节的考量不可轻视。同时还可以组织传唱儿歌童谣,积累生活常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兼具语言美与韵律美,使得儿歌和童谣在教育教学中,深受儿童及老师的喜爱。在开展“微型班会”的主题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师通过编创或搜集儿歌童谣,结合学校德育和安全小口诀、文明礼貌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反复传唱,从而指导日常行为实践,也使德育教学具有趣味性和富有童趣,更有助于积累德育教学的开展。
2.3观赏新闻照片,展开师生对话

        新闻信息的内容精炼,适合学生们在“微型班会”中进行交流探讨。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发现适合教学的照片,及时下载,或根据需要有意搜索。结合时事,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生活自拍,比如“寻找身边的最美微笑”“寻觅身边好习惯之星”等活动照片与新闻的征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随手拍”,上交自己拍摄的作品,争当“小新闻家”进行班级分享,不失为锻炼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好平台。

2.4有效的班会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行为和习惯的“显性”表现。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中除了通过学校层面的量化打分外,还可以创设“微班会—争星擂台”。平日里,无论学习还是行为,不管是班主行还是各任课老师,学生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争星擂台”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手段我发现学生的目光经常落在这张“争星擂台”上。下了班会课,小学生间经常围在一起比比,看你的星星多,还是我的星星多,之后,就努力做好,争取更多的星星。而且年终的学生评优工作,也以此作为标准之一。通过这一手段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会课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班会课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学生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比如有些学生因为过于骄傲而需要适当“打击”,有些学生自信不足需要勉励。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欠缺,有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上需要改进等。班会课就是要教师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只有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班会课来,才能让班会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班会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班会课上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应该成为班会课的主体。教师不应该包办班会课上的所有事项,尤其是主题型的班会课,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行完成,选择课程内容、准备道具、班会主持等各个方面可直接交由学生负责完善。学生的思维十分开放,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班会短小精悍,微而有为,着眼发展,微而不微。当然,微班会也不是万能的。由于时间短,有时话题展不开或者无法深入探讨以及班会结构设计合理推进很有难度。同时也对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综合素养、学生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思考怎样打造魅力微班会,最好的答案还在于更多学校、班主任的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正鹏.于“微”处育“大”德———以学微班会在德育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3):87.

[2]刘婷婷.“微型班会”在小学低段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上旬,2018,(12):311.

[3]汪月英.微型班会课,让德育入情、入心、入行[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3):13-14.
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