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笑鹏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 0376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组织既要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化的数学知识,也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问题探究式"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常用的数学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数学学习,同时也能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实践;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在抽象、复杂的知识系统学习过程中,提问能力是保障学生主动开展数学学习的基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不成熟使得学生在面对抽象性、复杂化的数学知识谁有着难以有效理解的实际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只单一依靠教师讲解的数学学习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必要性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背景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处理问题能力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在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答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而数学知识在发生与发展、学习与内化的过程中,综合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是学生的个体数学能力成长的重要部分。
数学教师要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构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数学实践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组织往往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整体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在问题的逐步推动下可以保持学习中较为良好的专注力。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单促进学生高效理解理论化的数学知识,以理论知识与数学应用情境相融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挥数学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当前高中教师虽然在课堂的教学设计时有着应用提问教学法的意识,但整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仍然有着不成熟、不合理的地方。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的措施来保障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加快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开放性问题设置
高中数学课堂上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学习疑问的产生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时的主动性与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基础上使其更好的完成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对于学生学习思路的培养而言,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有着多种的角度。而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也能使学生充分的调动自身的思维来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办法。教师在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数学思考,以内在驱动力来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既促进学生高质量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双曲线教学”为例,教师在双曲线方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探究方程式是否为双曲线”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于所举例的方程式进行分析。在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于方程式的限定条件加以罗列。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也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与分析过程中不断进行数学思维的应用与锻炼,通过课堂数学知识的探索既保障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数学理解深度的增加。
(二)趣味性问题设置
高中生虽然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其整体的思维仍然有着不成熟的部分,而教师在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趣味性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快乐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既主动性的开展数学学习,同时也能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主动的开展数学学既能促进其思维不断发展,也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内化,提高课堂的数学知识讲解效果。
以“等比数列”为例,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通过与学生兴趣相关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白纸折叠的场景设置,使学生探究白纸的折叠次数以及最终厚度。而在课堂上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不用对折计算厚度的方法”,通过学生实践参与、主动思考的形式,以趣味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于课堂上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背景下主动的开展具体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既保证知识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提高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性。
(三)启发性问题设置
教师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意识到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个体数学思维发展的积极意义。提问虽然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但提问的有效性却影响着数学课堂的组织质量,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要重视提高提问的质量,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的开展数学知识的探索,避免由于问题设置简单化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问题。
教师的问题设置既要把握由易到难的梯度性原则,同时也要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来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理论化的数学知识,使其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数学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
以“椭圆”为例,教师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细绳图钉画椭圆”的形式营造出图形结合的学习情境并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开展知识探究。教师在学生画椭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图钉距离变化之后椭圆形态变化”的问题来吸引学生主动的进行椭圆形态的思考,在由浅到深的逐步引导过程中既使学生意识到图形的变化,同时也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分析该节课所学的椭圆知识,在问题的逐步思考以及难度的逐步增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椭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构建出椭圆知识应用的具体场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时要重视对于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把握,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问题设置时首先要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通过趣味性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知识学生的主动性与专注力;最后教师要通过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迪与逻辑推理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技能,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提高整体的课堂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军宏.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J].中国教师,2019(S2):116-116.
[2]赵晓芳.基于高中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8,000(005):180.
[2]贵新芳.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发展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00(003):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