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舒婕
余杭区社区学院 311100
【摘要】:2020年春,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线上课堂全面开启。然而在网课期间,问题频频。基于网课中的“云”学生、“云”氛围、“云”质量、“云”视力,在后疫情下,本文通过主题系列作业方式链接手账、链接素描、链接工艺品改善这些问题。探究如何将线上“云”课堂和线下课堂之间巧妙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基于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综合美术操作能力,产生1+1>2的效果。
【关键词】: 双课堂;系列主题作业;后疫情下
一、缘起:思索课堂迷雾
1+1>2理念的建立,源于这次疫情,全国都开启云课堂模式。疫情危机后,孕育着教育新生态的发展契机。而这个契机不是线上线下“1+1”的简单加法,而是对于后疫情下双课堂如何有机融合,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的思考。线上线下教育肯定各有优势,有效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够取长避短,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应。那么,基于云课堂现状,存在不少不足现象:
1.云课堂中的“云”学生
疫情的发展,导致开学的延后,线上课堂全面开启,但是几天后问题就开始暴露了,由于在线课堂只有老师打开摄像,所以有些学生肆无忌惮的躺在床上上课,甚至还有直接两只手机一只上课,一只用来打游戏。面对这些“云”学生,任课老师都不知如何是好。
2.云课堂导致“云”质量
网课期间,文化课大多数以复习、做题、解题为主,面对枯燥的课堂,学生的作业质量、学习态度和线上回答情况都不是很乐观。其次还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学生上课进入直播间速度不够及时;二、课堂学习中因网络造成掉线的学生,不及时观看回放,补习课堂内容;三、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存在参与互动不积极甚至出现挂机的现象。
3. 云课堂产生“云”氛围
由于老师多数是初次接触线上课堂,对于线上平台的使用处于摸索阶段,教师的角色突然变成了单纯的"主播"?,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人在电脑屏幕后讲课,并不知道屏幕前的学生到底是不是全神贯注的听讲。课堂学习氛围不足,缺看久了又会产生疲倦心理,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
基于疫情期间云课堂产生的这些问题,在后疫情下,通过以下系列主题作业和双课堂的方式改善,提高线下课堂效率,从而体现1+1>2的效果。
二、探索:双课堂工艺美术主题系列作业概念探究
1.主题系列作业:
主题作业在美术课堂中并不少见,但是本次笔者的探讨亮点是围绕“疫情”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式课堂任务,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围绕云课堂与线下课堂展开。传统的作业设计,更注重知识性,而系列作业更能体现融合教育,线下的教学+线上的辅助,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双课堂中主题式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
后疫情下,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发布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所以本文围绕“主题式系列作业”展开探究,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和课后采用线上教学,课中采用线下教学方式。
(一)课前线上聚焦热点,作业巧妙构思
这个寒假,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笔者在公众号看到了一位武汉女生写的分享日记,记录她一家与疫情肺炎斗争的每一天,被深深震撼。于是班级展开了一次故事会,每个学生把疫情中看到的听到的,给大家做一个分享。线上课后,布置了以“疫情”为主题的手账作业。
1.链接手账
"手账"二字是起源于日本,日本辞典给出的定义:手账是常常带在身边,记录心想、要做、怕忘的各种事情的小型记事本。
在特殊时期,利用“手账”的方式回忆每个学生对疫情的理解、画下在家隔离的点点滴滴,利用笔记本进行美术灵感、材料的积累,可以运用剪贴、手绘等形式为抗击疫情助力。
当学生画完作品,在“云”课堂中分享自己的手账时,这个效果是令笔者大吃一惊的。令笔者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是他们对这场突如其来疫情的理解、对白衣天使的敬畏、对生命的解读。
图1.2.3 学生疫情期间“手账”作业
(二)课中线下渗透精神,作业无缝衔接
1.链接素描
有了前两次云课堂的学习,学生对“疫情”的解读更深刻了,这次线下课堂上,学生纷纷把在家中完成的“疫情”素描作业进行展示,在展示环节每位学生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最终进过课堂上老师的面对面指导、学生的修改后,经过学习选拔,班内最优秀的两幅作品入围了市艺术节,学生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为疫情奉上自己的云力量。
图4.5 学生疫情期间素描作业
(三)课后线上整合活动,氛围热火朝天
1.链接工艺品
课后,根据数据显示,网课期间,每天使用手机、电脑时间太长,为了不让他们整天玩电子产品,在素描课后,又附加了新任务“疫情”黏土。每位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展开了此项作业,纷纷在钉钉群中互动交流,像比较难完成的面部、手的姿势等环节,教师会在钉钉群中视频教学。
通过整一个主题系列作业,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学习质量螺旋式上升。
图6.7 学生为武汉疫情制作的工艺品
四、思考:研究成效的思与学
1.主题系列作业巧妙结合,没有“云”学生
笔者针对今年疫情的特殊性,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式作业,从枯燥的作业到有趣的手账,从平面到立体,巧妙的课程设计,不仅双课堂上没有“云”学生,还活跃了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拓展了新的思维方式。
2.双课堂互动热火朝天,没有“云”氛围
在线上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比较内向的同学也敢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学生的喜好为切入点,设计课程、链接生活,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产生了学习美术的强烈内驱力,还使线下课堂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3.学习内容激发乐趣,没有“云”质量
拓宽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式作业,激发学生兴趣,增添课堂表现形式,美术课堂的特殊性,并不是一节课40分钟就能看到学习成果,所以融合教育的方式,利用课前完成、课中完善、课后总结的双课堂形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合作共赢。
4.课下动手忙操作,没有“云”视力
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加上有意思的课后作业,学生并没有刚开始的从早到晚盯着电子设备了,而是把时间花在完成作品上。减少线上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科学用眼。
5.课后作品升级走向社会,没有“云”成果
课后,学生把完成的作品送向医院前去武汉支援的医生、护士;也有通过互联网交流,寄给武汉同胞的。学生通过主题式系列作业的沉浸式学习,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增添学生学习成就感,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进爱国热情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培养立体式全方位的学生,不再是碎片式教育。
后疫情时代,双课堂将成为常态。通过主题式作业实践探究,学生课前资源共享,上网收集资料,完成美术作业,线下课堂高效讨论作业情况,提出问题,并及时巩固修改,实现1+1>2的效果。所以未来课堂应该是是融合的,融合线上与线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如何更巧妙的融合,这是一个长期实践与探究的过程,如何进一步优化、合理安排,正是下一步需要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袁 燕 敏 : 《云时代心理网课的实践探索》,山东:现代杂志出版社, 2020年10期
[2] 冯英:《浅谈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