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难纪念馆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空间序列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0年19期   作者:李新雪 谢佳音 石琪琪
[导读] 灾难纪念馆是特殊性的纪念性建筑,更注重空间情感氛围的营造及空间序列情节变化的设计

        李新雪  谢佳音  石琪琪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033
        摘  要:灾难纪念馆是特殊性的纪念性建筑,更注重空间情感氛围的营造及空间序列情节变化的设计,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及大众对建筑空间审美性的提高,通过不同空间序列的组织来表现纪念馆传达的空间情感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从灾难纪念馆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为探究对象,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空间序列组织设计及场所精神的营造。
关键词:灾难纪念馆;空间序列;
1相关概念概述
1.1灾难纪念馆概述
        灾难纪念馆大多出现在二战之后,以天灾或人祸来划分可分为多种类型,是纪念或反思灾难的纪念性场所。多以建筑空间及展示内容为载体,通过对空间序列的规划,将灾难纪念的主题事件陈述再现。
1.2空间序列概述
        彭一刚先生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将空间序列定义为通过综合运用引导、对比、重复、过渡、衔接等一系列空间设计手法,由单独的空间组织而成的既有变化又完整有序的空间集群。[1]灾难纪念馆需要按事件发展进行叙述,多个空间序列组织上通常以线型“序列”展开,空间之间具有某种关联,通过不同场景精心编排,可给参观者带来多种体验与联想。
2灾难纪念馆空间序列解析
        灾难纪念馆空间序列的表达上更注重纪念性,通常具有空间情节的变化发展。本章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为例,来具体分析灾难纪念馆的空间序列组织形式。
2.1功能序列
        功能序列是对纪念馆各功能空间架构联系,通过交通设施使空间系统化的关联,交通功能也是空间序列的最基本的使用功能。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馆以“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的概念分别对应“战争、杀戮、和平”三大主题。展区内,起始处的广场通过水景及雕塑奠定了整体的肃穆氛围,中间广场通过人名墙、碎石意向的“残骸”等渲染了屠杀的残酷,为后来展馆内史事展示、万人坑遗址等高潮部分做了铺垫。最后结尾处冥思厅、胜利浮雕表达出对逝者的追思及对和平的祈祷,各个空间通过表达的内容的逻辑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远观空间序列比较自由,没有规律可循,充满变化与悬念。近视角进入展区内,入口采用转折的处理方法,参观的入口,通过隐蔽的处理,设置了参观悬念。纪念馆几乎全部建于地下,整个空间序列是由一条劈开亚德瓦西姆山的三角形狭长空间串联起来的。内部通过一条长且高耸的三角形廊道来贯穿各个展示空间,展现了屠杀时期的黑暗及无助。在主要展厅的顶部采用条形天窗,突出了视觉焦点,使空间的叙事结构也更加明确。
        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远视角看整个馆区轮廓北高南低,沿着山体下挖,两侧山体分别是纪念馆的主馆、副馆,整体呈现出一道深深的“裂缝”,形状如同地震留下的地裂,隐喻着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无法抹去的伤痛。近视角下三个展厅与台阶式的地形相结合,以时间、地殇、崛起、希望为主题的四个庭院作为三大主题展厅空间之间的重要起始、过渡和收结的空间节点。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营造了从凝重走向希望的参观情绪,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
2.2视觉序列
        纪念馆的空间序列包含了参观体验的视觉、景观序列,参观路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序列感受。由于灾难纪念馆的特殊性使其在空间布置上,在视觉感官基础上还有听觉、触觉的参观感受。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部立面为凹凸不平的石材,仿佛断裂的军刀被风雨灼蚀,人们触摸这些斑驳的石材去体会杀戮的残酷。内部空形态层高较高,整体空间昏暗,色调搭配上选用黑色、灰色的材质为主。“遇难者300000”在纪念馆广场、展厅内的多处地方被提及,成为纪念馆内的标识,直接深刻的诠释了纪念馆的意义。位于尾厅的“十二秒装置”,及墙面的遇难者遗像的闪烁,象征大屠杀每隔十二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亡,通过不同的触觉、听觉及视觉的感受序列,直接敲击着参观者的内心。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内部保留了混凝土本身的颜色,展厅内姓名大厅的主体是一个刻满了遇难者姓名并挂满了遇难者照片的长约10米的圆锥体,代表着被纳粹屠杀的300万已知姓名的遇难者,大厅中用一个缥缈的声音不间断地呼唤着遇害者的姓名,设计者利用镜像的原理在下面的水面上将上面的圆锥体反射出来,隐喻其他300万没有留下姓名的遇害者,光从顶部洒下,使其成为展厅中最亮的光源。内外空间的设计中还多处使用了代表犹太文化的"大卫之盾"的视觉符号,简化明确的符号,能够更容易被参观者理解并铭记,透射出灾难发生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
        在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建筑整体色调采用的是灰色,营造了肃穆庄严的场所精神。展厅的设计上,内部流水亭通过光与水面的变化,观众在围合的庭院中体会变幻的天光云影,营造了静谧、沉思的氛围。地殇庭是一条向下行走的狭长坡道,隐喻着事件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迎合着周围的石碑群,营造出压抑的感受,寓意着地震来临时山河破碎的场景。最后的崛起及希望庭,寓意着灾难过后,仍要不畏艰难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景象。
2.3情感序列
        情感主题是灾难纪念馆特征的反映。通过空间的排列组合及空间元素运用,形成跌宕起伏的空间演进,唤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使参观者的情绪可以带入到空间氛围中。
        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空间的情感序列呈起承转合的方式,从哀痛、悲伤过渡到平静、希望的情绪。入展馆区前空旷的广场上的雕塑、展馆内的档案墙等逐步铺垫起悲伤的情绪,高潮空间位于序列中部的万人坑遗址,能够激起参观者对于违反人道主义战争灾难的哀痛、愤怒的情绪。最后的归宿空间位于空间序列的后半部分,从冥思厅、和平广场到胜利广场,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展示区域过渡到有绿色植被、水池的空间,情感逐步的向积极方面引导,使参观者产生波动情绪后逐步恢复平静的阶段。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空间的情感序列,从悲痛、消极转化为平和、希望。首先广场的设计,空间起始处弯曲的道路及两侧密集的树木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为纪念空间的情感做铺垫。其次展厅内部的氛围营造能够激情参与者悲痛的情绪,最后空间结尾处眺望空间隐喻了犹太人民族的美好未来,可以舒缓参观者激动的情绪。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空间情感序列也呈起承转合的方式,由同情、悼念递进到希望、积极的情感表达。高潮部分位于空间序列的中部,结尾处空间豁然开朗,观众在开敞的景色中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3  小结  
        灾难纪念馆是物化的记忆,其特殊性决定了其空间序列的重要性,空间序列更具情节变化。随着人们情感的变化和科技社会的发展,纪念性空间也应适应时代而变化发展,但不变的是参与者情感的诉求。本文选取了三个代表性的灾难纪念馆,并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序列、视觉序列及情感序列,这三个方面虽不是空间序列的全部,但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结合分析总结,得出了几点感悟:首先灾难纪念馆空间要有起始、过渡、高潮、停顿、尾声的序列过程,形成一个层次丰富、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其次,灾难博物馆的空间序列要由参观者来体会,可以结合不同形式的光线及空间尺度营造出不同的场域感,结合参观者的感官体验来传达出纪念馆的主题情感。
参考文献
[1]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苏皓. 基于叙事学的灾难纪念馆空间情感表达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马晓彤. 纪念性空间情感表达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新雪(1997.1—),女,汉族,山东威海人,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其理论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