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玉
奉节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重庆 404600
摘要: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青年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大学生资助体系需要结合受助群体的特征转变而不断更新、完善,实现从“一个都不能少”到“每个都要好”的转变。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发展思路
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的内涵,需要突破传统的资助方向和方式,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资助体系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有形的资助(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项目经费等)和无形的资助(人文关怀、科研技术支持等)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困难学生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真正解决大学生“上学难,就业难,工作难”的问题。
(一)强化资助政策宣传,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
新时代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政策宣传平台与工具,为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方式,也为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正义,对贫困地区的录取政策均有倾斜。高校应充分利用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西部志愿服务等计划,实施还款代偿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贫困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这既是扩大资助政策宣传的依据,也是学生毕业就业感恩教育最成功的体现。因此,高校可利用宣传短视频及现在流行的H5页面制作技术,制作富有创意的政策宣传或者政策解读视频,加大政策在校园内的传播,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回报社会。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在2019年6月前制(修)定具体认定办法。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对困难生认定类型及方式进行了完善,明确了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经济困难的关系,增补了认定类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国家资助政策的人文关怀,为困难生身份认定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保证贫困生认证过程中的真实性,许多高校加强与生源地、社区、村委会的多渠道沟通联系,从多维度对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定性和定量互补的困难生认定体系,建立健全生源地经济困难认定的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信息对称、沟通顺畅、责任清晰,避免人为因素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应有资助。
(二)升级贫困学生资助理念,精准资助
在升级贫困学生资助理念方面,高校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采取“受益担负责任”原则,实施还款代偿机制。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公平化,要求各高校完善资助制度,把握受资助个人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相结合,可采取“受益担负责任”原则,制定助学贷款合理回收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税收的大数据,灵活制定受资助学生毕业后的还款数额及时长,同时要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要求按时还贷,体现诚信教育。二是资助政策制定应当尊重地方差异,考虑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合理制定有地方特色的资助政策,实现教育最深层次的公平、正义。三是在保障型资助的前提下,采取多样化的资助方式和资助内容,摒弃原先单一的物质资助,将社会资助和国家资助有机融合,共筑发展型资助平台,使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物质经济帮扶和个人成长成才帮扶的有机统一。
在精准资助方面,高校应力求资助的各项属性精准化,如,资助的力度、时间、方式等应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把握好资助时间节点,最大程度发挥资助效能。再如,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发放“爱心礼包”解决入学问题,寒暑假回家发放“送温暖交通补贴”,帮助学生顺利返乡等。精准资助要求高校根据受助学生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探索除经济以外的其他途径。如,清华大学的“鸿雁计划”为家庭困难学生开展海外交流提供支持,包含学术科研,实习、培训等各类海外交流项目,让每个困难生能够享有平等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建立困难生动态管理档案,完善自主跟踪反馈机制
2019年,教育部取消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盖章的规定。在这一政策下,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困难生的动态管理。首先,高校应根据一卡通的消费记录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了解学生手机、电脑、鞋服等是否符合学生本人的消费水准,是否存在过度消费;走访观察学生自由时间活动,是否存在有类似进入高档场所等不符合本身消费水平的活动;加强家、校、地方联系,及时更新困难生档案。其次,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困难生大数据管理系统,建立贫困生动态考评机制,完善困难生档案,记录受助学生在校表现、奖、惩等方面情况;完善受资助学生后期发展的跟踪反馈机制,若受助学生后期行为出现不符合贫困认定要求,高校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终止资助,避免资助资源的浪费;对勤奋刻苦,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鼓励受助学生努力向上,不忘母校资助,奋发向前。最后,高校应建立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让在校师生都参与进来,开展座谈、问卷等形式,多个层面反馈成效与不足,完善反馈机制。
二、提升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成效的对策
1、大多数高校教育都面临着贫困生群体个人意识较强、诚信意识不足、不懂感恩的负面问题,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关怀、需要鼓励、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
2、高校的各级领导、学生工作者要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在宣传落实国家各项帮扶资助政策落地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思政工作者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和感恩的思想氛围,提升教师队伍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用高校教师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资助过程中,除了经济上的资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群体,感受集体的温暖。换言之,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在积极帮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的同时,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把高校的贫困帮扶从"经济帮扶"上升到"心理帮扶"。
4、教育手段从灌输式说教向情感教育转化,能够认同与尊重贫困生群体,才能解放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诚信与感恩意识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拢,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将回馈国家和社会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要切实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内心的正能量,要懂得现在条件的来之不易,要建立自信融入集体,要懂得感恩回馈社会,从现在开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高校走出的贫困生群体在步入社会后成为积极传递正能量的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董波.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C)科技文汇.2018
[2] .徐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3] .方慧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