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马英瑞
[导读] 计算机相关专业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中设有计算机相关的软件、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马英瑞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黑龙江 163712
        摘要:计算机相关专业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中设有计算机相关的软件、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有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水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变化的不一致,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和行业发展需求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联合相关企业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建立“工学并举”的一流工程师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思考
引言
        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正在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求,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高等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用人需求匹配度,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走出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困局的有效方法。
一、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灵活
        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设备与企业实际需求吻合度不够。由于高校事业单位的属性,导致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度不够,淘汰一个过时的专业往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迟迟不能下马,而市场紧缺专业,也可能因为政策原因,师资情况,不能及时设置,即使存在与企业需求不符的情况,学生教育过程中任然严格按照既定培养方案执行。另外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致使投入力度不够,会导致实验设备相对陈旧,影响正常实验教学。诸多原因导致高校培养的人与企业需求的才不对路,企业招聘的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较大成本进行岗前培训
        (二)学生及教学模式欠缺
        一是教学课时有限。多数高校对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为大班集中教学,受课时限制,该课程的很多关键知识在讲授时只能点到为止。但是,本课程的知识点多而难,算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自行消化、吸收较为困难。二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影响学习效果。各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理解能力也不同,特别是本课程以Java、C或C++等语言为基础,若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其学习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三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由于多数学生尚不能对专业架构有明确的认识,不明白计算机软件基础与整个专业的关系,加之教学中很多内容不能深入讲解,致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其思维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是几乎所有地方本科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从现阶段各个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要求上可以看到,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学生进入公司参加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会有工作经验,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给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就业学生的质量。

但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校园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理论教学,严重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知识点的关联性
        课程中的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等知识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教师可根据实践经验将课程教材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将软件开发概述与软件工程结合在一起,讲解整个软件开发所涉及的流程及技术;然后,再分模块讲解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方法。从全局到局部,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更容易掌握每一部分的作用。
        (二)设置课程共建平台
        课程共建是指高校与企业在校内联合开设课程的一种合作方式,对于扎实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在“新技术讲座”、“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可视化开发”等课程,采取“请进来”方式,引进企业工程师,用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授课,用企业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展校企合作,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中的关键部分,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就职和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的实践平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因此,高校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可以加入企业中进行岗位的实习或者项目的研发等。在企业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也能够在不断的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和合作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企业实践中不同岗位的实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从而为以后就业发展提供方向。
        (四)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会更为熟练和容易,但显然,“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培养出的人才可以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发展[3]。首先,应该对经济市场的发展动向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研,在培养人才时,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在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要突出其专业特色,扩展计算机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鼓励学生在行业经济、产业衔接等方面多多学习。以培养出素质较高、技术较强的综合性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从而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相匹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精准地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化专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加强对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为学生建立有效的实践平台,最终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琳.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6):186-187.
        [2]田光大.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18(12):148-149.
        [3]王水萍,张帆.“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5):144-145+149.
        大庆师范学院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科研资源转化
        为教学资源的实践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18kyz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