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延杰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安定小学 542815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
1.人员编制紧,资金短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情况严重。
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当前农村小学有这样四类教师:一是大量的“民转公”中老年教师,他们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学识水平低,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二是部分的中师毕业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观念陈旧,教法落后,学识和业务水平尚待提高;三是少量的师范大学本专科毕业的新教师,这些教师有些专业不对口,可谓高学历低水平。四是临时聘请的代课老师,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几乎无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职业观念缺乏: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进修、不学习、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学习无动力,提升学历为的是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无须去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
2.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专业不对口,致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没有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骨干教师缺乏
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区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
二、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1.学校内部管理模式落后。我国农村学校的管理,基本上仍是以严格的科层体制为模本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我国农村强调“官本位”的价值取向相结合,规范程序至高无上,强调直接而细致的监控手段,对上惟命是听,对下发号施令,教师和行政人员关系紧张,教师工作积极性低,各自为阵,团队意识差。结果教师无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本欲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还有部分农村学校管理者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当教师出现有事迟到或急事调课等“违规”时,有40%的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有60%的管理者则拿出“家长式”的作风,当场批评甚至采取粗暴言语、强制手段或罚款处理等简单的管理方式,这样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给教师造成了逆反心理,并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然谈不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动力。
2.农村教师身兼教师与农民的双重角色,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由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辖区的民办教师,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他们身兼教师与农民的双重角色。教师的角色使得他们要去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农民的角色也使得他们必须面对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及一年四季的农活。因此,在这一对矛盾中,教育教学和家庭农活往往不能统一,这必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由于农村教育教学经费特别紧张,农村教师无法享受合理的进修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不清楚,不了解,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农村中小学校很难、基本上不能进行。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师德教育,建立竞争机制
1.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评估导向激励创新。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采取诱导和鼓励的办法,积极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量化。制定合理的考评办法,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各种创造性工作得到认可和鼓励。
(二)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
1.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2.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要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三)完善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促进城乡师资统筹,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
一是切实将师资培训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制定好教师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坚持长训与短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
二是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实行“定单式”培训,县级培训机构整合县内优势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库。根据基层学校和教师申请的培训内容及要求,组织开展送课下乡。这样,以需求为导向,把教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培训优势。重视利用计算机网络、空中课堂、音像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建立教师培训、交流网络,形成网上教师交流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道路上的绊脚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应查找问题,剖析归因,找准方向,找对路子,重视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顺利进行,保障农村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 川等著:《办好学校的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强兆虎、王建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12
3、李建平:《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2001.9.12
4、刘丽俐主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王赋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