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巍山彝族火把节的变迁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李进
[导读] 巍山彝族火把节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承载了几乎所有的巍山彝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李进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650500
        摘  要:巍山彝族火把节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承载了几乎所有的巍山彝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现代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时代变革,我们应如何审视现代旅游市场中的彝族火把节,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使得这一优秀的彝族传统民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火把节;变迁;保护
        巍山是彝族先民重要的聚集地、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所在地,彝族祭祖圣地,在彝族历史文化中有着崇高地位。火把节是彝族最为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彝族文化的集合体,几乎涵盖了彝族人民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随着旅游市场的欣欣向荣发展,外来游客的不断涌入,巍山彝族火把节从举办方式、举办内容和火把节的功能几个方面发生了改变,赋予了火把节新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火把节概述
        农历六月二十五火把节,在民间巍山彝族会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村口、路口或广场上竖起一支大火把,各家各户门前竖起小火把。火把装饰华丽,火把头上会插上写有美好祝福语的彩旗和升斗,缠绕上代表着清清白白的天门冬,火把上挂满火把梨和花红果。下午家家宰羊杀鸡,准备丰盛的晚餐,祭献祖先后吃饭饮酒。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先点燃广场上的大火把,一时间火光冲天,火把下人头攒动,争抢着去检拾从火把身上掉下来意喻着来年吉祥如意的火把梨和花红果。等抢完了火把上掉下来的物品,人们就抬着各自的小火把在自己门前屋后,田边地头、楼上楼下撒松香,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年轻人互相“撒火把”,为驱邪祝福之意,被撒人从此有运气和福气,同时把端午节时戴在手上用于辟邪纳吉的五色彩线一并扔进火中燃烧。之后,通宵达旦打歌狂欢热闹非凡。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业的欣欣向荣发展,彝族“火把节”已经成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民族节,彝族火把节从一个民间自发的节日转变为一个官方主办的大型综合节日,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当天巍山政府会组织精彩的文艺表演和烟火晚会,巍山古城中长约两公里的南诏古街上,家家户户竖起自家的火把,夜幕降临,古城游人如织,各家点起提前竖起的火把,热闹非凡,人们互相撒火把,赠与美好的祝福。
        二、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巍山彝族火把节变迁
        (一)民间自发举办向政府主导举办的转变
        千百年来,巍山火把节是当地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彝族群众自发举行的祈求丰收和纪念英雄人物的传统节日,巍山彝族火把节主要由民间自发推动举办政府参与程度较低。随着旅游业的欣欣向荣发展,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方针、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自信,提高巍山火把节的知名度,现在巍山彝族火把节已由民间自发举办转为由政府主导举办。
        (二)由彝族民众自娱自乐到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转变
        随着火把节由政府主导举办,巍山彝族火把节也不再只是彝族民众自我参与的个体民族节日,转变为彝族群众、当地其他民族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集娱乐、经济、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日,其内容和形式有了较大变化。首先是参与者的变化。火把节期间来巍山旅游的外来游客逐年增多,火把节不再是彝族民众自我参与的个体民族节日,转变为彝族群众、当地其他民族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的一个全民大狂欢的综合性节日。其次是歌舞形式的变化。

打歌存在于各种各样的集会当中,火把节也不例外,随着火把节外界环境的改变,巍山彝族群众娱乐方式也发生改变,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打歌虽然每年的火把节文艺晚会都会进行展示,但是打歌从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的活动变为了一个表演性质的节目被搬上舞台,不仅参加打歌的人数量上发生了改变,时间上也大大缩短。再次是仪式的变化。火把节是火崇拜最直接的体现,传统的火把节中祭献土地神、祭祖、打拼火、撒火把等仪式带有原始万物有灵的信仰和自然崇拜的特征,是巍山彝族文化和族群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火把节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旅游的发展被搬上舞台,火把节的各种仪式发生了改变,祭献山神土地、祭献祖宗的仪式消失、打拼火简化为聚在一起吃糖喝茶,撒火把由一种辟邪祈吉的仪式转变追求刺激的相互追逐撒火把狂欢。
        (三)由宗教功能为主向经济功能和文化为主的转变
        火把节起源于原始的火崇拜,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随着彝族村寨和外界联系的日益增强,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逐渐淡化,火把节的宗教功能逐渐弱化。政府主导举办火把节,火把节成为了文化旅游资源,被吸收进了现代旅游体系当中,随着游客和商家的蜂拥而至,为巍山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火把节也作为一个彝族文化的综合体向外展示和传播了优秀的彝族文化和当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这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火把节的功能由宗教功能为主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为主。
        三、正确对待旅游开发中彝族火把节的变迁
        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习俗,同其他的民俗一样,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变化和发展,其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系统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火把节为巍山旅游开发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旅游开发也促进火把节受到重视和保护,促进了火把节这一民俗的传播和发展。首先火把节的文化资源是火把节旅游开发的基础。火把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不可再生性,正是其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不可再生性对于游客有着吸巨大的引力,火把节所蕴含的彝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点。其次旅游开发促进了火把节的传播。巍山彝族火把节举办期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通过旅游进入到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环境当中去体验巍山当地彝族人民的文化,通过交流和交往相互鉴别他者不同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有益的部分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再次旅游开发为火把节变迁提供了动力。把节作为彝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彝族人民自发、自觉地举办,为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活服务的宗教祭祀、娱乐和社交活动。当地政府为了更加契合时代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它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适合文化表演和易于被旅游接受的火把节。火把节在旅游开发中基于现实需要、结合发展经济和促进旅游市场繁荣的需被包装成产品随着游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让火把节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更多他者所熟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火把节谋取到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得濒临消亡的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傅安辉,余达忠.文化变迁理论透视[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14(03):10-14
        [2]甘代军.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J].云南社会科学,2009(04):10-14
        [3]黄龙光,杨晖.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文化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11(03):22-26
        [4]李玉臻.从边缘到中心: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转型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学术论坛,2009(02):90-93
        [5]肖军,翁晓华.论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以丘北火把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5(4):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