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李莉
福州市中山小学
【摘要】活动性戏剧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学校实施科学合理的戏剧课程,通过合适的活动性戏剧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展,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我校通过设置“3+1”课程模式、丰富戏剧课程内容、提升戏剧课程内涵等途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山文化特色的活动性戏剧课程。
【关键词】: 活动性戏剧 儿童教育 课程建设
活动性戏剧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外,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验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园戏剧演出、角色表演、化妆表演、课本剧表演、戏剧比赛,戏剧主题班会等等。
活动性戏剧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在美育视野下,教师选择合适的戏剧教学内容和方式,逐步深入在艺术教育的诸多形式中,能启迪儿童心智,丰富儿童感知,强化儿童审美能力。尤其是儿童尚处在认知和审美水平的起步阶段,将戏剧教育浸润童心,用戏剧教育点亮童年,这将为促进儿童人格完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有效的途径。
关于戏剧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曾提出:“戏剧教育应对各学科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且“戏剧教育要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上”。作为戏剧表演基地校,让戏剧教育在校园里落地生根,我校有着较好的优势。首先,福州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戏剧戏曲比赛,推进了校园戏剧戏曲活动的普及,也为我们搭建了宝贵的平台。其次,我校启动专项基金,聘请了课程专家指导,还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经过前期的摸索和实践,多方统筹合作初见成效。
一、创多元活动,设置课程模式
根据2011年版《艺术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建议,我校在多元活动的开展中,开设“3+1”课程模式:
游戏教学模式,即以戏剧主题游戏为主要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发的游戏本能带入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戏剧游戏的方式,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分配,让学生亲身参与扮演,并引导学生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感受游戏主题中的相应情境,从而让学生充分探索、体验生活、表达创意。同时,学生在观众面前表演,经常这使刚尝试戏剧表演的孩子紧张,并伴随羞涩、压力。游戏教学模式即利用孩童游戏“玩”、“乐”的特点,让学生的表演经验在游戏中悄然发生。如在低段的练习中,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作为教学的热身,学生及其喜爱,从游戏中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真听、真看、真感受,在舞台上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剧情中,让学生维持在准备创作的舞台状态,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对观众敏感、紧张上。
动作教学模式,即围绕学生的肢体动作、肢体语言的锻炼来进行教学。对于中、低段的学生,他们纯真无邪,想法没有拘束,自由自在,但同时也伴随注意力不太集中,或者是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但难得的是,这个学段的学生也凸显出他们在肢体表现能力上的优势——他们乐于用身体、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表演故事,这种自然的感觉是天生而无需刻意编演的。在动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具,比如一支笔,让学生根据一支笔想象成另外一种用品,比如吸管、飞镖等等,再根据想象的物品特点,表现出相应的用吸管吸、扔飞镖等规定情境表演。
述说教学模式,即围绕学生“听与接收、表达”为核心来进行教学。相比起中低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更有生活经验,专注学习持续时间较长。但同时,在现场他们却更加拘谨,很多学生会担心出丑、出错。述说教学模式则承担起在短时间内打消学生顾虑,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信念感、信任感的任务。该模式多选择集体性活动作为练习游戏,在集体的活动中加入戏剧元素的训练,如集体表演在雪地中行走,各自会遇到的不同情况表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便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规定情境的想象、人物的塑造等戏剧素养提升。同时,也因是在集体中同时进行表演,所以会减少学生羞怯之感。
剧目编排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编排、演出剧目。通过剧本解读、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上场目的等方面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戏剧有了更准确和细致的了解。
二、搭特色平台,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开设校级戏剧社团课,开展长期、固定的戏剧课,逐步形成一支热爱戏剧表演且训练有素的戏剧爱好者队伍。校戏剧社于每年12月进行校级剧目展演,并开展戏剧宣传专题活动。
活动性戏剧是我校艺术文化特色之一,我校把表演阵地拓展到各年级各班,学生把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课本剧演绎成舞台剧的形式,在每周一学校晨会上进行展示。在班级戏剧展演的基础上,学校请专家进行指导,提升表演的艺术性。
同时,结合每年1月迎新、6月艺术节开展校园戏剧艺术节。我们为学生提供展示戏剧表演才华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自我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表演,热爱戏剧。我们在校级、班级和个人展示三个层面,收集学生整年的变化、成长等过程性资料,以图片展、视频展等形式进行成果分享交流会。
三、融校园文化,提升课程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底蕴,能潜移默化影响师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我校与中山纪念堂、民族英雄林则徐出生地、冶山遗址相邻,人杰地灵、钟林毓秀,我们将开拓进取的革命主义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活动性戏剧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剧本编写素材的同时,也提升了戏剧课程的内涵。
1.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立优质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文化精神——中山精神,排演孙中山系列剧目《少年孙中山》、《在孙中山塑像下》。通过演绎少年孙中山的所思、所想、所做,在表演中亲近伟人,在表演中感受伟人。
挖掘校园周边文化资源——非遗文化能补天巷,排演剧目《能补天箱的传说》。能补天巷地名的传说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流传市井民间,该剧目改编自福州坊巷传说,讲述书生感怀生命可贵,救起水中蚂蚁;蚂蚁知恩图报,书生考科举时把天字误写为大字,蚂蚁摆成一排,把大字补为天字,免去书生的文字狱,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并融入现代感恩教育。
挖掘福州地域文化——马尾船政文化,排演剧目《少年严复》《盗火者严传初》。18世纪之前的中国是世界的领头羊,但1840年以后,却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洋教堂盛行的福州,有一位少年崇拜洋人,迷上了洋火。一盒洋火如何点燃了一颗年轻的心,点燃了学习西方文明,造福中华大地,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开展教研验证,层层细化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年龄、心理、身体发育的特点与戏剧艺术、戏剧教学的特点,制定活动性戏剧教育教学目标。活动性戏剧教育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进行架构,分为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教师对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形成有实践性的低、中、高年级特色课程目标。
根据目标,我们拟定活动性戏剧表演的内容:低年级——成语故事;中年级——寓言故事;高年级——课本剧为内容展开剧目编排。低年级——福州语歌曲表演唱;中年级——说唱表演;高年级——结合福州历史文化原创剧本。
总而言之,活动性戏剧教育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全面扎实地开展戏剧教育活动,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我校在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山文化特色的活动性戏剧课程。
参考文献:
[1]《浅谈戏剧游戏在中小幼戏剧教学中的应用》徐汇教师网.
[2]易楠.校园活动性戏剧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音乐教育,2016(07).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活动性戏剧教育在小学校园中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Z2019ZX0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