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祥
东莞市高埗镇西联小学 523000
【摘要】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学理论,简单论述自信与自我认同感、自卑与补偿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并且正确平衡学生的自卑感,让学生处于适当补偿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自主努力来建立自信,并提出了一些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信自我效能感学校教育
一、引言
自信就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老聃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是培根的“深窥自己的心灵,后来才发现一切奇迹都在你自己”,是萧伯纳的“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自古以来教育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关注和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推进,自信教育成为素质教育得不可缺少环节,本文力图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角,探讨自信教育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自信和自我认同感、自卑与补偿
自信是什么重要的,每个人都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单从心理学理论来看,本文认为自信是源于自我的认同。“自我认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首先提出的概念,也被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是自我通过探索了解自己,例如“我是谁”,“在哪一方面,我更具有自己风格”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有关于自我探索的疑惑,直到自我思辨内化最终得出见解性结论。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对自己充满疑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人,有什么缺点和优势,这样一个人因为很难认同自己,所以经常把自己的评价建在他人认同之上,依赖于别人的评价上。因此,缺乏认同感的人很难获得自信,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来建立他们的自信,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自信往往是盲目和脆弱的。
本文探讨的是学生自信培训途径和培养方法,其基本内容是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从而使他们获得信心。自我认同就是能理智的看待和接受自我以及外部世界,能够拥有充沛的精力,热爱生活,不会沉溺于悲叹、诉说或悔恨中,而是奋发高涨,积极的独立,有明晰的人生目标,在追求与逐渐近似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自我价值和社会承认和赞许。既要从这一认同感上巩固自信和尊重,又不能一味屈从社会和他人舆论,因此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认同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与此同时,在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建立自信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卑是完全不好的,本文观点认为心理学上自信与自卑不是互斥关系,自信与自卑从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Alfred·Adler在其个人心理学论述中提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生来就是自卑,因为人一到世界就弱小无力,完全依靠成人,所以自卑就产生了。自卑的感觉促使人们努力解决缺陷,迫求成功,这种努力叫做补偿。这种被称之为补偿的努力是有很大跨度的,依据程度大致可以分为适当补偿,缺乏赔偿和过度补偿三大类。
适当补偿就是一个人在某种方面遭到阻碍时,尽力解决这个问题,找到新的方法,获得自己实现和自我价值,适当补偿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有一些人在面对自卑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可能会直接表现在因为极度缺乏自我补偿或者过度的寻求补偿。当人们缺乏自我补偿的力量时候,人们就面临着无能的消极,难以重新正视自己。这种状态的人会极力试图掩盖自己紧张的生活体验,直至最终放弃努力改善自已生活处境的那种想法,这也许就是阿德勒所说的那种自卑感,也就是在社会中广泛认为的"自卑"。过度补偿指的是为了摆脱卑微,极力求另一种满足,以掩盖自己某方面的卑微感,甚至不顾他人的需求和社会要求,只注重追求个人的优越性,变本加厉,只追求更好地自我表现,为此专横地贬低别人。这是另“畸形”一种自卑的情结,可以称为优越的情结,也就是所谓的自卑自满。
结合以上心理学理论及实际,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并且正确平衡学生的自卑感,让学生处于适当补偿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自主努力来建立自信。
三、学生获得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狭隘的,社会、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自信教育应是存在于多场合多渠道,本文将阐述在不同场合可实际性运用的自信教育方法。
(一)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计划集中在严格组织上,学校的教育注重知识系统,同时也注重认识规则的符合,因此教育系统、完整。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更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养成、个性发育、身体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自信教育也在其中,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在以下方面建立自信:
1.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学校方面、校园环境、学习气氛等方面都有体现,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校园里更好的成长。为什么说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自信的相关因素之一呢?从环境心理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他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建立信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便能更好地获得信心。
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如何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帮助学生获得自信。
新生在升学的第一天来到学校,校园中挂着"自立自信自强"的标语,合身统一的校服、琅琅上口的校歌,布置温馨的班级教室,每一处都在欢迎着他们的到来,当这些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从学校氛围就能知道,他们已经正式成为这个学校的学生,人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当学生自己所处的环境与他本身所处的人生阶段相符合,那么学生就会获得该阶段应有的自我认同感。
所以校园文化对培育学生自信的影响是不知不觉深化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地通过环境赋予学生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感到自信。
2.教师管理
一所学校,教师是一名教育人员,也是管理人员,教师是学校的主要管理对象。教师并非被动、盲目地单一接受,而是应该主动选择履行和接受学校管理指令,同时对学校的管理人员起到积极反馈作用,激励学校的管理人员。建立一个好的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对学生成长和教育都很重要,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对,就会抹去学生的天性和优势,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好地教师会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帮助他们获得信心。
而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可以建立一套新老教师结对的教学制度,让年轻老师有机会进步、学习。包括近年来大力推行的师德师风校本课程专题训练,都是为了让一线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校统一为教师提供成长的路径,让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和教育方式,这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当老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时,学生就可以从中受益,自信教育就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学习到半桶水,老师要先备好一桶水,要有意识做培养老师成长的工作,在教师成长的同时培养学生。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手段,是教师向传授学生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提问、教学活动和所有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具组成。班级教学的开展需要把年龄、知识水平相同或类似的学生,先编成一个固定数量的班组,再按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组织课程,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时间表,对全班学生实行授课组织,最后进行教学评价。学校通过培养教师,来获得专业的课程团队,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受益,帮助学生自信。
例如,在进行课堂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但从来不举手。这些学生常因为他们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害怕回答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放弃回答的机会。要改善这一情况,使这类学生获得自信,教师可以在班里多鼓励他们积极地举手,无论是学生地回答对错,都应给他们鼓励和赞扬,同时还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在课上答问是有趣的事,回答错误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缺陷,回答正确的可以证明自己正确掌握了知识,当班里形成了这种氛围,学生会从一次次地肯定中得到自信。
课堂还有很多机会和方式可以帮学生获得自信,教师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要忽略这些机会。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的教育,它开始于儿童出生的日子(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的时期),而婴儿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则是"人之初",在人生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后,家庭教育便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家校共育成为教育的主流,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了家教,谁就赢了孩子的辉煌未来。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才方面起着不可估计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人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对原始家庭影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果想要孩子获得自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自信不足的人,他们的原始家庭教育里往往采取“打击教育”,当一个人不能在家中获得肯定时,就会导致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低于一般水平,这对孩子的教育毫无益处。
所以想要学生获得自信,家长要明白错误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打击教育”也不是猛虎恶药,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卑感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后续的补偿,帮助他们成为更好地人,对自己应做什么要做什么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必然会成为一个自省自信的人。
总结
综上,本文认为,让学生获得自我的认同感和并且正确地平衡他们的自卑,让学生处于一种适当的补偿心理状态,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信教育”,是自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者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老师管理、深入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同时,也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父母也要采取适当的办法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摒弃"打击式教育"。孩子自信地成长与学校教导、家庭守护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当下要努力推动学校与家庭教育相互协调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0). 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心理科学(4), 499-499.
[2]吕翠凤. (2004). 自卑与内趋力-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上海电机学院学报,7(3), 201-204.
[3]黄希庭, 郑涌, & 李宏翰. (2006).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魏希芬. (2001). 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