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
青岛市青岛启元学校
【摘 要】现阶段部编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包含很多心理健康的内容,这为心理健康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是现阶段,两个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并不多见。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开,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阵地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本身就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渗透,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上下两册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尤其多。如学习心理、生涯教育、人际关系处理、生命教育、自我认识、情绪管理、青春期心理等等。而我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兼职道德与法治教师,我熟悉两个学科,故在两学科教育融合中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的途径分析
我认为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策略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
1.道德与法治课应该以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为课程目标之一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本就是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比如在授课“爱在家人间”这一框题时,应该考虑学生是否能与家人尤其是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比如记住“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原因”“如何处理青春期的亲子冲突”等。
2.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时候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都是“别人”的案例。案例较少的来自于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案例,看似比较有代表性,但是事实上这些案例是不是真的有代表性,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清楚的。例如现在部编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这一框题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故事——“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目的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但是,这个案例在自己的学生群体中真的有代表性吗?其实我们做老师的可能都不是很清楚。我的观点是,案例要尽量与学生贴近。否则的话,课堂上可能就是在探讨一些对于自己的学生来说并不存在的话题,或是在解决一些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就像我们在教一个没有患某种疾病的人如何去治疗这种疾病一样,他大概会听的索然无味,所以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尽量应该去减少。
我设想的解决策略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与学校心理教师一道,设计与本学科中心理健康内容相关的心理问卷或者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调查,先了解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心理”这一部分,我们预先去调查一下学生在学习中都容易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又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状况?学生在学习中都会体会到哪些快乐与辛苦?(这都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当我们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的课堂就会更有针对性。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解决的问题的方向也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更有必要。
3.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兼职部分心理咨询工作
这是我的一个设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因为学科教学中本就有很多心理健康相关内容,学校如果能够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一些心理咨询的培训与研修,使他们具备进行心理咨询能力之后,学校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心理咨询任务给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学校可以通过如心理信箱等各种形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心理咨询老师让学生自由的选择。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时量普遍在每周2-3节,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会更多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可能也会更熟悉些。通过该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利用其专业优势,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不断成长;同时,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可以得到升华。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必须通过制度的建设激励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将咨询次数计入课时量,或者达到一定的咨询次数可以考虑在年度考核或者职称评审的过程中给予公正的、合理的体现。当然学校也必须考虑到一旦心理咨询与这些内容挂钩可能存在的作假的可能,须尽最大的可能激励老师做对的事情、避免老师做错的事情。
4.将心理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外援”
学校可以建立一种机制,促使两个学科教师的合作,例如可以请心理教师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理健康内容的微课制作、或者共享其他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可以将心理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安排在一个教研组或者一个办公室,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两个学科的交流。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心理教师是不需要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而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普遍需要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所以可以请心理教师在上课内容选择的时候,适当的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心理健康内容相协调。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侧重知识的传授,心理课可以侧重具体做法的练习。例如道德与法治课上讲的是“呵护友谊,需要尊重对方”,心理课上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的呈现,让学生去练习去体验“怎样去尊重对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这样的教学安排,对两个学科都有益,对学生的成长亦有益。这样的话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学科的力量就可以汇集起来,两个学科都会很受益的。而现状是,就算是开设心理课的学校,也几乎不存在两个学科的合作,尽管两个学科教学的内容很多的重合,但是几乎普遍是不相瓜葛的状态。那为什么不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呢?
三、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着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也存在多种有效融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种合则两利,分则两弱的状态。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我们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当两者能够有效融合,必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李燕云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当代教育论丛 2020 年 0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