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何凌
[导读] 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既是学校思政教育之需,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自身之需
        何凌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108  )

        摘要: 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既是学校思政教育之需,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自身之需。本文将从《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设计、具体实施和典型教学案例三个方面探讨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以期达语言育人、思维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英语;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高校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批判地学习西方文化,更要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就语言教学本身来说,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国外很多学者很多学者对此都有研究。布鲁克斯[2]曾详细阐述过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重要联系。威得森[3] 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不仅要吸收目标语文化,也要传播母语文化。克拉姆契[4] 探讨了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融合。拜让和摩根[5] 进一步指出语言学习涉及到学习者的世界观和文化观。文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的一种路径。
        可以说,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是学校思政教育之需,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自身之需。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设计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
        《基础英语》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对其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调整教学目标。在原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的目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挖掘本土的爱国主义材料,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的总体设计理念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语言目标和育人目标并重。将理想教育、文化熏陶、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融入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强调语言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课证改革的具体实施
1、细化目标
        完善《基础应有》课程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比如在“时代英雄”那个单元,我选取的是本土语料“民主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融入“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作为当代英雄的典型故事;比如讲到“自然和环保”这个单元,我选取中国“天人合一”的关键词作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同时开展“自然”为主题的英语诗歌诵读会,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在“人生意义”那个单元,我会跟学生一起赏析电影《遗愿清单》并展开讨论,同时布置学生写一份梦想清单。总之,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是在充分挖掘课本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任务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需要学生以具体的语言输出任务为载体。
2、调整教材
        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分析,目前选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教材大部分文章都是西方视角的文章,这就造成本土文化的失语。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选、调、改、增的再加工。“选”就是从现有资源中挑选一部分材料。“调”指对现有材料的先后顺序重新安排。“改”指对现有材料根据学生程度进行修改。“增”指每个单元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专题教学,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经过对教材进行模块化整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重新生成了教学板块,分成人与社会系列、人与自然系列和人与自我系列三大板块。其中人与社会安排在一年级,人与自然系列和人与自我系列安排在二年级。
3、创新教学设计
        《基础英语》课程的文章本身已经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这就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巧妙地将课程思政点融入语言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就是最直接呈现课程思政点的方法,优势是简单容易操作,但是掌握不好就变成说教,影响教学效果。演示法也有不同的方式:教师讲解是一种演示,请学生分享是一种演示,展示文字、微视频材料也是一种演示。比如在学习诚信的那个单元时,教师开展了以“古代诚信故事汇”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用英语来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诚信的优良传统。再比如英雄那个单元,我选取本土题材林则徐作为课程思政点,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林则徐的微电影。
        讨论法:讨论法适用于观点式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有个单元的主题涉及到 “消费观”,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观,我首先展示了一段动画版的微视频,内容是反思现代消费主义社会。在播放完这段能引发学生的共鸣的视频后,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了一个讨论题: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说一说“买买买”现象的弊端。

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后都踊跃留言,讨论非常热烈,并能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最后教师选取几个同学来口头阐述他们的观点。讨论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结论,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法:任务法就是通过设计典型的单元任务将语言目标和思政目标融在一起。比如在单元“The way to success ”中,教师设置了两个输出任务,一个任务是课前任务的口语输出任务:请写出至少两个成功人士的名字,并说明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成功。通过这个任务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眼中的成功观。另外一个是课后的写作任务;谈一谈你对成功的看法。透过这两个任务的设置,可以比较学生对于成功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从而更好的评估语言和思政目标的达成。
        对比法:对比法主要是指中西文化的对比。比如有个单元“the art of parenting ”中,文章选取的是一个西方的华人母亲的教育反思。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将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做为整个单元的主线贯穿其中,将亲子交流的语言模式、成绩观和孝道文化等做了对比分析,让学生能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中西方在教育方面的差异,从而避免偏执的教育观。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典型案例
        本教学案例选取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三版)第四册第二单元  Text A  The confusing pursuit of beauty 。本案例从“美是什么”的问题出发,利用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内容重组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模块,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文化熏陶等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到“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阅读前:了解背景,引发思考
        阅读前的任务设置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学习课文重点词汇,为课上的详细阅读做充分的准备。任务设置的原则遵循听练结合,讲解和测试结合,以便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利用学习通发布任务清单:观看词汇讲解微课的观看及完成课前词汇测试;完成讨论题:为什么作者认为对美的追求是令人迷惑的?;带着问题略读课文。阅读前的任务清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前讨论题锻炼学习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阅读中:详解课文,深度讨论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审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审美的差异性,理清文章大意和脉络,教师设置了三大问题,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中寻找答案,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答疑解惑,最后让学生完成随堂测试,检测学习效果。问题一:审美观背后的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一段-第六段)问题二:造成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七-八段)问题三: 评价女性对于外在美的追求(第九段-第十一段)。在完成三个问题的讲解和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关于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讨论。讨论的方式是将全班分成“内在美”和“外在美”两大阵营,分别在学习通的讨论区阐述其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挖掘和探索这个主题。同时邀请部分同学站出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将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来表明教师的观点:内在美是更加永恒的美。
3、阅读后  拓展主题   小组分享  
        阅读后教师通过拓展资料的阅读以及小组的讨论和分享,深化学生对于“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单元结束之后,教师布置单元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合适的视频素材并进行英语的配音,制作微视频表达“我眼中的美”这个主题,并上传学习通。学生被分成八个小组,一二组的分主题是“儿童眼中的美”;三四小组的分主题是“病人眼中的美”;五六小组的分主题是“盲人眼中的美”;七八小组的分主题是“艺术家眼中的美”。这样的项目式作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对美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任务本身也体现了语言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融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和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

结语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将语言和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各个文明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学生,达到以人化人的效果。在内容上融入了恰当的课程思政的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塑造精神家园,实现英语专业素养和思想素质的双提高。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产出导向法”,每个单元都以学生的个人或者小组作为学习成效的展示,同时融入诗歌朗诵、电影配音、创意设计等创作型的项目,让学生将语言之美和视觉,声音之美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总之,《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最终是力求达到语言育人、思维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2]Brooks, N.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New York: Brace Jovanovich, 1968:20-33
        [3]Widdowson, H.G.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M]. Paris: Didier-Erudition, 1991
        [4]Kramsch, Claire.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Byram, M., Morgan,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Great Britain: WBC Print Ltd, 1994





        作者简介:何凌(1983-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任职单位: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