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傅凤美
[导读] 体能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傅凤美
        龙岩市松涛小学  364000
        摘要:体能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目前,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强,身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体能训练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策略

一、发展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坚持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物质基础。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压力,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体能训练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关乎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身心状态,并通过有效干预,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身体素质,从小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发展终身体育。

二、体能训练教学的策略与分析
(一)体能训练要注重创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有限,心智也相对不成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传统的体能训练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体能训练效果。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采用趣味多变的游戏代替传统的体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练习环节,对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游戏进行再改造,把原来的老鹰抓母鸡和一群小鸡的模式,调整为“母鸡的反击” 母鸡与老鹰1对1规定区域的追逐跑。一方面增加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速度、灵敏等素质。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争强好胜更加渴望展现自我。因此,在中高年级则可以多采用竞赛法来促进体能教学。同样以50米快速跑为例,可设置各种形式的PK赛。比如让学生自主挑战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每人5次机会最后以挑战成功次数最多者为胜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有趣、激烈的竞赛过程中得到体能锻炼,提高自身体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完成。
        
(二)体能训练注重动作技能的发展
        在技能学习过程,适量的体能训练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同样,体能训练需要以具体的动作技术为载体,而动作技能是否正确掌握直接影响到体能训练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走、跑、跳、投等)和专项运动技能(篮、排、足、体、武等)的正确掌握,提高体能训练的高效性。以《800米跑》为例,800米跑项目对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要求较高,同时因“极点”的存在,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体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极点”出现时,学生三步呼气和三步吸气的呼吸技能的学习掌握,鼓励进行分组跑步,互相监督,让学生在跑步中形成正确的呼吸方法,帮助学生从“极点”快速过渡到“第二次呼吸”,从而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达到教学最佳的效果。因此。在小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将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


(三)体能训练应关注差异,注重全身协调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低年级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以促进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体能训练以发展速度、柔韧及灵敏素质为主。而中高年级技能学习的重心由基本运动能逐渐向体操、武术、篮、排、足等的专项运动技能学习过渡,体能训练则以促进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发展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能训练计划制定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有效的训练手段。同时教师在体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各项身体素质之间要统筹兼顾,要注重全身的协调发展。比如在学期、学年计划上要全面统筹安排,既要有延续性又要有前瞻性。而在体育课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意上肢与下肢、局部与整体,静力性与动力性的合理搭配,促进全身的均衡发展。比如发展上肢肌肉速度为主的杠铃快速卧推练习搭配上肢抗阻力拉伸。这样会导致上肢肌肉过度疲劳,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显然是不合理。如果安排蛙跳练习,一方面可以缓解上肢肌肉疲劳,另一方面锻炼了下肢力量,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

(四)体能训练要注重体育品格、运动习惯的培养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更是良好体育品格和运动习惯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中,“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强调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时要关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情意表现。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表现出迎难而上的勇气时要及时给与肯定,如果学生表出现胆怯情绪、退缩行为时,教师应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他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同时教师要关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良好运动习惯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能训练不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走过场,必须通过不断的坚持与自我挑战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的效果,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体能训练要注重课外的延伸
        体育课是体能训练的第一课堂,但不是唯一的课堂。除了体育课,还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和业余时间。教师要合理利用,可以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含体育课与课间操)。安排体育家庭作业(甚至亲子体育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及时反馈练习感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体能训练的方法,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分享,提高探究学习能力。此外,教学方式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班级面授形式,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录制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回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体能训练的课外延伸,一方面可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为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业余锻炼内容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保持体育锻炼的延续性,为小学生的自我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体能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寻求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项目特征,科学地设计体能训练方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应注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渗透良好体育品格的塑造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最后,明确体育课堂不是体能训练教学的唯一途径,要善于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体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佩红.小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实践[J].田径,2017(09):15-16.
        [2]董明生.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体能水平[J].学周刊,2017(28):59-60.
        [3]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一力量训练方法[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杜.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