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珍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 516100
内容摘要:“活”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这里包括教师教得活和学生学得活。怎样才能体现出这个“活”呢?
一、 抓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抓口述,让学生把观察、比较、分析的结果口述出来。
三、抓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动作操作,是当今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之一。
四、抓练习,数学课堂要以练习为主线。
关键词:教活,学活
“活”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这里包括教师教得活和学生学得活。怎样才能体现出这个“活”呢?
一、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意向活动包括意志状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注意和情绪;认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感觉、记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强烈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处于“悱”、“愤”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启”和“发”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上课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同时能被2、3、5整除的数。”孩子们一听,兴趣立马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说了很多数,我听他们报完数,立马就能判断出来。然后,我又要求他们往大的数说,多大也能判断。于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几十亿那么大的数,我只看了一眼,马上能说出它能被几整除。这时,同学们对老师真是佩服了!但也有不相信的同学拿过练习本开始除。这时,孩子们都急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秘诀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你要想知道其中的秘诀,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吧!同学们兴趣勃勃地学习了新知识。下课时,我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向我讲:“老师,爸爸妈妈夸我聪明!”我一看,又是一个机会,于是,趁机因势利导说:“你看,聪明与笨是天生的吗?”“不是,而是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就慢慢变得越聪明。”这时,学生真是对老师心悦诚服,一个比谁聪明的学习氛围就逐渐形成了。
只有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来,才能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之成为推动求知的一种强烈的内驱力。
二、抓口述
让学生把观察、比较、分析的结果口述出来。学生把认识活动过程中发现的东西整理、归纳、概括,再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这个过程,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通过不同程度学生的口头表达,学生可以从中筛选,有的从中受到启发,有的从中吸取教训,相得益彰。例如:“专业组收割93公顷水稻”。前9天每天收割12公顷,余下的3天收割完,后3天平均每天收割水稻多少公顷?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回答。学生说:“要求出后3天平均每天收割水稻多少公顷?就是把余下的公顷数平均分成3份,求出每天收割水稻多少公顷,余下的公顷数未知,就从收割水稻的总公顷数减去已收割的公顷数。所以,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收割水稻的总公顷数-已收割的公顷数)÷3=平均每天收割水稻的公顷数”。这样一说,就说出了“从哪里来”和“怎样想”,思路就清楚了。
三、抓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多种器官协调活动,通过动作直觉思维,帮助他们形成鲜明的表象,促使抽象思维发展。例如教学“角的认识”,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中的角,生活中某些器具的角,使学生的视觉得到感知外,也得到触觉,使学生全面感知角。通过操作,也可以营造发明创造的氛围,让学生去探索、去求知。例如,讲“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作比较。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猜想,再动手操作加以证实。这样再现前人发明创造的雏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抓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课堂要以练习为主线,但要把数学课上活,必须使练习具有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技能、智力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1.目的性:练习题的设计只有做到目的明确,内容上紧扣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加速外在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这一过程。 例如,在教学 “两位数乘多位数”时,围绕解决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到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设计如下练习::
(1)把21×43的竖式计算过程写完整,并说明第二部分积的“4”为什么要和乘数十位对齐?
这样有目的地安排,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解决问题,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2.阶梯性。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阶梯性,先设计基本的,后设计综合的,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使学生的知识逐步转化为技能。如教完乘法分配律后,练习按如下层次进行,效果很好。
(1)利用乘法分配律,在等式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 )×3+( )×2=( )×(3+2)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下面的算式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使等号两边相等。
3.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恰当运用针对性练习、板演练习、改错性练习,游戏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等几种练习形式,充分发挥每种练习形式的独特作用。如学习完“连续进位加”之后,精心设计如下练习:下面是小猫、小狗、和小兔计算的题目,它们的计算对不对?错在哪里?请你帮它改正过来。
4.开放性。练习的“开放性”是指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自己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如教完分数的意义以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看谁想的方法多,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想办法,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各种形状相同的八份,从而清楚地看到各种方法只是形变而质没变。这样既达到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又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除了上面的几个方面,还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精炼、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才能把数学课上好,上活。
参考文献:摘自《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