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设计与组织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傅梦佳
[导读] 深度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傅梦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勤诚幼儿园  311221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深度学习对于游戏的操控或执行要求要高于一般的幼儿游戏,也与其他游戏的特征表现有差异。本研究在阐述了区域游戏和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提出了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深度学习;策略
        
        引言
        深度学习和区域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愈发关注这二者在幼儿教育中的扮演的角色。深度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备技能,而区域游戏则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幼儿教育的一种方式或者一种途径,区域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团队协作,和其他人建立联系,这正是希望通过深度学习让幼儿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深度学习和一般的自主性学习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跨越,实现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探讨区域游戏,则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游戏,更加注重区域游戏的操作和实施。尽管区域游戏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前提是必须了解其内涵、特征、操作方法,才能够发挥区域游戏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是在幼儿教育中以幼儿为主体和中心、突出幼儿的核心地位,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前提下,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借助各种游戏材料进行的学习性游戏。区域游戏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为目的,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在以游戏带动学习。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并且将新知识和新思想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幼儿能够对知识达到理解性的掌握,所以深度学习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批判性吸收,二是要将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突破,三是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
        (一)情境性与挑战性    
        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具有情境性和挑战性。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需要让幼儿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所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幼儿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种挑战存在于设定的情境之中,将幼儿放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且人为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够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打破浅层思维,能够调动多感官深度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因为是特定的情境,所以能够让幼儿更加沉浸其中,而因为富有挑战性,所以需要幼儿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眼前的困难。
        (二)过程性与探究性    
        深度学习和区域游戏注重过程,学习是在儿童和情境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过程可能是缓慢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持续和渐进的刺激。区域游戏注重游戏的过程,注重幼儿能否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发新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会运用过程性思维设计游戏内容,鼓励幼儿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以是带有探究性质的,教师并不会直接告诉幼儿解决的方式,而需要幼儿自己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去探讨难题。
        (三)合作性与分享性    
        由于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困难,深度学习和区域游戏是需要合作与分享才能完成。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都可以分享、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动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会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产生的智慧也会被整个群体共享,这种共享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建构共同体,从而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一)创设真实化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    
        案例一:建构区本来是孩子们的热门选择,但是这段时间却没有什么吸引力。部分选择建构区的孩子只是无聊地摆弄积木,也并没有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李老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恢复建构区会孩子们的吸引力。李老师首先选择更新建构区的材料,这些新材料最开始的确吸引到了孩子们的关注,但是随着最开始的新鲜感消逝了,建构区又回到了“门可罗雀”的状态,对于这种情形,李老师也感到困惑。

新材料的更换的确吸引到了孩子们,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但为什么热闹起来的建构区又成为了无人光顾的地方?
        李老师决定从孩子们那里得到答案,于是李老师选择询问孩子们,问到一个孩子“小朵,你们开始不是很喜欢在建构区玩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去玩了呢?”“李老师,虽然那些积木我的确很喜欢,但是我只会用积木来搭城堡,每天都是城堡有点太无聊了。”李老师明白自己过于注重材料的新鲜感,但是没有引导孩子们怎样利用材料,所以丧失了游戏的本质。
        知识的产生需要个体和情境之间进行互动和相互作用,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建立在社会情境下的文化实践之上。幼儿进行游戏并不是仅仅为了寻求一些新鲜刺激感,幼儿更想体会到游戏带来的情景感。幼儿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渴望模仿成人的活动和行为,并且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心,希望自己也能够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因为受到了各种限制,幼儿不可能真正参与到成人生活中去,所以幼儿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则激发了幼儿想进行游戏的积极性。所以通过游戏模拟真实的情境,才能够吸引到幼儿参与其中,从而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二)确立清晰化的任务目标:让幼儿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二: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情景感,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洪老师为科学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包括实验服、手套等器具,是实验室的真实场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实验。当孩子们开始接触到这些实验器具时,孩子们非常好奇,主动去试验实验器具的用法,并且开始模仿成人做起了实验。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对科学区的兴致一直比较高,能够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但是这样的情形并没有延续,几天之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到科学区进行实验,来到科学区的几个孩子也表现出兴趣缺乏的状态。洪老师原以为孩子们会对科学区越来越感兴趣,但是最终却没有达到洪老师最初的是设想,问题出在哪里?是实验器具依然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吗?但是洪老师已经在科学区准备了足够多的材料,而孩子们也并没有做完所有的实验,那么创设情境的方式失去了作用吗?
        在进行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会出现类似的疑问。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和情境结合起来,认为人要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特定的操作活动才能够获取知识。老师们为孩子们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并且在情境中提供了区域游戏,为什么依然无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呢?洪老师为了营造真实的实验情境,已经尽最大限度模拟了真实的实验情境,提供了很多实验器具,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专注实验,并且保持对实验的好奇心,为什么孩子们依然没有维持下去?主要问题则在于忽视了问题导向,过于重视过程和情境。学习活动要和学习任务或者问题相联系,通过问题探索和问题解决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游戏,去学习,从而可以获得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吸引孩子们不断游戏或者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的确很重要,教师们要注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考虑到孩子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用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有学习的动机,并且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获得正向激励,从而可以引发下一轮的学习行为。
        (三)建立学习社区(共同体 ):让幼儿在分享中学习和进步    
        案例三:“哇!你们能够吹出爱心型的泡泡,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教教我们吗?”看到阿诚和小和吹出了爱心形状的泡泡,其他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并且请教他们如何才能够吹出爱心形状的泡泡。而果果只是站在一旁,小声嘀咕着“怎样才能吹出爱心泡泡呀?”,一边说还一边看了一下四周,仿佛害怕别人听到她讲话。“我吹的泡泡也是爱心型的了!”“我也可以吹出来爱心型的泡泡了!”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学会了阿诚和小和吹泡泡的方式,也吹出了爱心型的泡泡,而果果也越来越着急。她低着头来来回回走了几趟,但是没有向其他小朋友寻求帮助,“果果,你吹出来爱心泡泡了吗?”,朵朵问果果,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询问果果。看到果果茫然的样子,陈老师走过来说,“我也不会吹爱心泡泡,有哪个小朋友可以来教教我们吗?”小朋友们纷纷围过来告诉果果和陈老师自己的方法,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果果也吹出了爱心型的泡泡。
        深度学习无法通过灌输式的教育实现,即使是长时间的灌输式教育,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在共同体之中实现。在学习共同体或者学习社区搭建起来之后,共同体之中的成员可以共享学习资源,能够分享个人的知识,所以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上面的案例中,果果和同班的孩子们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果果由于其他原因开始没有向其他小伙伴寻求帮助,导致自己有些落后于其他小朋友,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情况,并且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案例三中的陈老师并没有让果果一直处于尴尬的情境之中,也没有强调果果不会,而是说自己也不会,让其他小朋友来教一教自己和果果,成功化解了果果的羞涩,并且调动了其他小朋友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果果融入到了学习共同体之中,分享了群体的智慧和经验。所以学习共同体的搭建能够让个体从知识的获得转变为知识的分享和传播,而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不断合作中也会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幼儿处于特殊的发育时期,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问题者,要引导幼儿搭建学习共同体,并且关注那些由于一些原因还没有及时融入到共同体之中的幼儿们,及时进行引导和协调。
        结语
        总体而言,在区域游戏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目标、引导学习共同体建立等方式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尊重幼儿差异性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情境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深度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区域游戏中需要保持“个性”的观念,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于洋. 探秘区域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J]. 教育观察,2020,9(28):61-62+93.
        [2]史楠,陈权. 深度学习视阈下区域游戏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43-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