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单元导语,落实语文要素——以小学语文三下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   作者:章通
[导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探索,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去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去习得良好的情感态度
        章通
        浙江绍兴诸暨市大侣小学   311800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探索,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去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去习得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单元导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知识的,把握单元知识内容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以三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如何运用小学语文单元导读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拓展学习的深度。
        【关键词】三年级;单元导读;教学策略
        从当前三年级小学语文单元导读的基本情况来看,要求学生在把握单元主题的要求书,落实语文要素,掌握一定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了能够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部编版的教材在单元导读方面进行全面而有效地设置。针对不同的单元导读提出的要求,教师对其进行了分门别类,然后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了不同的练习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想象练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本册书中单元导读多次提到“想象”以此,注重学生学习课文想象的练习与培养。那么,如何借助课文培养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想象的语文方法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一)反复朗读,熟悉课文
        熟读课文,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充分的理解是学生能够借助文字想象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古诗和诗歌这一类课文,这一方法尤为有效。
        比如,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本单元单元导读提出“试着一边读一遍想象画面”的语文要求,课后习题也要求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在教学中,将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放在教学生如何想象画面上。
        因此,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然后找出文中的描写的景物,通过将这些景物在脑海中呈现出实物并按照古诗描述的画面进行编排,直至脑海中形成故事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能让学生在每一次读中加深对文章理解,教师亦可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以此来了解学生想象的丰富性,便于之后的指导,充分落实语文要素。
        (二)调动感官,身临其境
        语文的学习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蒙台梭利也曾提出感官能帮助孩童认识物性,帮助概念的形成,是建立逻辑概念的基础。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食物,问他们是什么味道,如果是你,看见这些食物会有什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带入想象自己是一棵树的情景之中,从而顺理成章明白树干上往下滴的水珠是流口水所致的原因。
        小学生还处于具象思维当中,所以抽象思维不足,教师引导其在具体的情景中听到的、看到的、问到的、想到的等调动身体感官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
        (三)激发求知,步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内容、写法等巧妙的布置一些“悬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去寻求的答案。
        例如,《宇宙的另一边》整篇文章作者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试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以此为支架,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从而来开拓学生思维,引发其奇思妙想。


        二、写作练习
        写作是落实语文要素,运用语文方法的重要环节,三年级下在三上初涉写作,只要求把内容写清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条理”的要求。尤其是三下反复提到“学生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类似的学习要求,这要求学生能够习作时文章有结构,有条理。
        (一)明确框架,收集素材
        无内容可写一直是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面对陌生的写作要求,学生更是毫无头绪。比如在写《中华传统节日》时,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只停留于表面,深入知之甚少,下笔也只有寥寥几语,无法成文。这就需要教师为其补充相关内容,如节日来源、节日习俗、节日故事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其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同样也为其提供了写作的框架。这样,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侧面提点,为其解决了习作内容及习作框架两大难题,减小其写作难读。
        (二)实际操作,加深体验
        实验类作文是学生习作的另一大困难。不了解实验无法习作,看视频实验无法真正了解实验细节,作文毫无精彩之处。因此,在完成习作《我做了一项实验》时,教师可以分一下几步:首先,教师示范做实验,学生观察,做完后说说实验注意点。接着,分发实验材料,学生自己做实验,记录相关数据以及实验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得出本次习作的重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班汇报之前进行短暂的小组交流,力求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在汇报时提醒学生注意说话顺序,把事情说清楚,提炼出“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
        (三)欣赏美文,仿写范例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也。”“仿写”作为作文教育的一种手段,无疑给那些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架起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让他们更容易投入到写作中去,体会写作的乐趣。
        比如,在习作《国宝大熊猫》时,课文为大熊猫制作了一张名片,因此在习作之前学生可先仿照课文名片中已经有的条目,为其补充,完整资料。课堂上,教师可提供某一条目的习作片段,学生欣赏,再选择另一条目进行仿写。多个条目仿写完毕即组成了一篇文章初稿。
        三、复述练习
        (一)搭建支架,图文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能通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例如,在复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可以搭建图表支架,抓住时间的四次变化,分别找出急性子顾客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要求,顾客又是怎么面对的,搭建支架图表,便于学生梳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结构,把一篇长课文分成四个小版块,降低复述难度。
        (二)阅读积累,突破重点
        三年级的学生复述课文,不但要求其将内容讲清楚,在此基础上需要能够讲清楚重点,做到突出重点的详细复述。
        如在完成《漏》这篇课文复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经过详细复述。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插图,说说贼和虎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学生一边回答,教师相机梳理,形成板书,可以清晰让学生明白重点之处,抓住重点复述课文。
        结语
        关注单元导语,落实语文要读。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单元导语不仅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重点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框架,使得一个单元的编排具有整体性,学生通过一个单元课外的学习,能够完成一种语文方法的习得到运用以及巩固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因首先关注导语,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再以课文为基础,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习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落实语文要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