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530022
摘要: 问题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案例对初中语文问题导学中的设计问题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 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 领悟语文
2015年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有关于“问题导学”的文章,讨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笔者读后感触很深,并在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现将自己关于“问题导学”的部分案例呈现出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思考,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设计问题”讲究有的放矢:
1、根据教材要求,深入文本,找准切入点来设计问题,以求深入浅出。
在《背影》教学中,笔者首先根据课本上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其次根据课文前面预习中“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第三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部分: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根据上述三点教材要求,笔者深入文本,以“祸”与“踌躇”为切入点来设计问题。问题一:文中第2段“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说说家中有哪些“祸”?问题二:文中第4段“颇踌躇了一会”,“父亲”为什么踌躇?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深刻理解“背影”含义做铺垫,从而感知“父爱”,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2、依据学生实情,提炼文本,综合质疑点来设计问题,以求事半功倍。
在《回忆鲁迅先生》教学中,考虑到文中时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而且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文章回忆的几件事情之间没有关联。本文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有“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依据学生实情,我提炼文本,抓住鲁迅先生的典型动作来挖掘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综合质疑点设计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常坐着并爱吸烟、爱笑?笔者提示学生把主问题分解为“什么时候坐?为什么坐?坐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不坐?为什么吸烟?为什么笑?”给阅读空间多一点思考。
3、关注课堂氛围,以生为本,寻找闪光点来设计问题,以求答疑解惑。
教学《一棵小桃树》时,有学生说文章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感觉题目改为《我的小桃树》更好,笔者抓住这个闪关点,顺势让学生讨论那个题目更合适。学生激烈讨论后,认为行文中用“我的”使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本文托物言志,揭示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用“一棵”更具普遍性,更有哲理性。
二、“引导”学生潜能:
学生有无限潜能,遇到学习问题,教师适当提醒,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更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要注意不可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标准答案吻合,只要言之有理,都是一种进步。
1、老师可以设置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背影》教学的问题一:文中第2段“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说说家中有哪些“祸”?学生明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都能指出文中指第2段“祖母死了”和“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很少有学生能勾连到第3段“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分析家中情况:“变卖”可见家中负担重,“又借钱”可见负债累累。
上有老要送终、下有娃要养活、自己却失业负债,这是不幸的,“父亲”肩上担着千斤重。 面对簌簌流泪的朱自清,“父亲”却安慰道:“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引导到这,学生就深刻理解到父爱的深沉了。
问题二:文中第4段“颇踌躇了一会”,“父亲”为什么踌躇?文章没有明写什么操心事,而且第5段读起来很“碎”,却是第6段“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基础,笔者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父子两人的行程:过江—进站—买票—上车,路程繁琐,而且“行李太多”。我请一个身强力壮的男生扮演朱自清,让他独自携带着三张椅子充当行李,从教室后门穿过小组之间到达讲台买票,原路返回后门再行至前门上车。表演前,男生兴冲冲地说这么小的任务能立马搞定。他左手拿两张椅子,右手拿一张椅子笑着出发了,行至小组间却为难了,要两手举着椅子才能通过,到讲台后喘吁吁的他索性丢下一张椅子,想多跑一趟完成任务,返回讲台时累趴的他发现椅子被老师拿走了——他任务失败了,由此学生们明白独自出门在外的艰辛。
学生深深体会到“少年出外谋生”的“父亲”原来是操心朱自清上车前的行程;学生从上车后“他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明白了“父亲”还考虑到朱自清下车时的方便。学生从“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感受到“父亲”操心朱自清在车上的住与睡。
此时再引导学生注意两人衣着,朱自清有“紫毛大衣”,“父亲”却是布褂布棉袍。学生们认为朱自清要去的北京比“父亲”要谋事的南京冬天更冷,所以孩子更需要紫毛大衣。笔者出示南京冬天湿冷的情景:南京是南方最冷城市榜的第一名,也几乎是全国冬季室温最低的城市,南京的冬季,疾风劲吹,阴雨雪也是经常发生,体感非常冷。大吃一惊的学生已经被操心孩子衣着的“父亲”感动了。
至此,学生已经能从第5段琐碎的事情中明白到“父亲”踌躇的缘由——为即将分别的孩子操心着衣、住、行,乃至后面的“食”——也感受到细致入微的父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踌躇”的深意,儿行千里“父”担忧,孩子的任何小事都是父亲心里的大事,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了。当“父亲”看到车外有橘子要去买给孩子,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买橘子的背影,学生完全被此时的“背影”感动。
2、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以文为本挖掘词句感悟赏析方法。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中,学生对“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常坐着并爱吸烟、爱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挖掘文本相关词句。发现第43段鲁迅先生是热情、耐心对同志,一直坐着陪客人;客人走了后他才能开始工作,坐在书桌前夜以继日的工作;第42段他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第65段他“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都是坐着的;他吸烟多为提神而养成了习惯。鲁迅先生的“笑”是为志同道合者、为革命胜利而欢颜。自主探究后,鲁迅先生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展露无遗。学生通过问题挖掘文本,既学到赏析方法,又敬仰鲁迅先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棵小桃树》题目是否更换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一人称作用和托物言志手法就显而易见了。
三、”学会”领悟语文:
“问题导学”终极目标是学生的“ 学会”,“学会”领悟语文既指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指语文素养的形成,这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领悟字、词、句、篇、章的深层含义,以及各种修辞、写作手法的作用等等,体现语文工具性。 领悟作品的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人文性体现。如理解《背影》之父爱:身上担着千斤重,父亲依然安慰孩子,这是爱的深沉厚重;儿行千里“父”担忧,即使少言寡语,父亲依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这是爱的细致入微。敬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格魅力,学习贾平凹为了梦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可见问题导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