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
四川省仪陇中学校
摘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关于语文学习中“读写共生”话题的论述了。然而在中国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处于割裂状态,教师对两者实施教学时往往各自为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实践型工具学科,阅读是学生储备知识、认识世界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写作是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是对自身所认识的世界的情感抒发,是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观渗透描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古时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表达的意思一样,阅读是磨刀的过程,写作是砍柴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语文任务群视角下的“读写共生”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群、“读写共生”、实施策略
引言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一味追求阅读速度,囫囵吞枣,只了解文章大意,而对文中细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不能细致地研究和品味。在写作方面,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为基础,写作素材不足,写作技巧生疏,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能读会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读是基础,为写作做准备;写是目的,是阅读成果的具体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读写共生,才是良性发展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阅读与写作并举。
一、发挥引导作用,科学指导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决定写作能否良好进行的基础性因素,高中阶段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广泛阅读书籍的基础上,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在语文科目教学中专门安排了写作指导课程,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不仅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导致部分高中学生的阅读方法缺乏科学性,进而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科学指导,安排专门的阅读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文章内容,仔细阅读,实现阅读能力的稳步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针对书籍内容中的不同专题,总结概括文章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见识,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荷塘月色》这一课文的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写景的方法,积累一些好词好词,从而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或指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握场景特征来描绘场景,通过场景来描述感受,实现情感与景物的融合。具体来说,在《荷塘月色》一课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四至六段,也就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部分。之后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自然段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月但到处写得都是月,如朦胧的月光正是通过荷叶和莲花表达出的。如此使学生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感官来参与课文的阅读,仔细地去观察,用心地来感悟,从而积累写作方法,提高写作素养,为写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以读促写——胸中有墨,下笔有物
高中学生写作中的一大难题是胸中无墨,导致下笔艰难、语言干瘪、内容空洞、情感虚伪,通过阅读促进写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首先,学生在任务群和教师引导下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其知识体系,累积写作素材。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广泛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写作时的表达技巧和能力。最后,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够净化学生心灵,使其思想和意志品格得到提升,陶冶情操升华修养,这也是写作的良好精神前提。因此,在以任务群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实施阅读教学时,应将其与写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生花妙笔和真挚情感,领悟其深远意境,使学生将所得内化,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
如学习了《赤壁赋》后,教师可让学生鉴赏并总结其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作者先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紧接着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总括江面风景,然后又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仰望视角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俯视视角总写在江面上行进的感觉。通过这样深入的阅读解析,学生就可以习得作者谋篇布局、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以写促读——由己及人,入境悟情
写作是阅读成果的展示与实践,它对阅读具有反向驱动作用。首先,写作能够促使学生的阅读主题明确、方向清晰且具有针对性。其次,写作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静心阅读、细致阅读,不再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最后,写作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差异,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会使得他们的作品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这种差异化传导到阅读中,也就形成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认知、意境感悟和情感体验的不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
例如,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后,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设置和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作品中,祥林嫂是一个生活艰辛、无依无靠的贫苦妇女,她去世后人们却毫无怜悯之情。但是在文中,鲁迅并没有详写祥林嫂去世后的事件,只是通过一些侧面描写让读者得知她的死亡。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分析作品思想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祥林嫂去世后的故事进行续写。有学生反复阅读原文后,写祥林嫂之前帮助过一个贫困青年,当他听说祥林嫂已经去世,自己无法报恩时,深感当时社会的苦难与黑暗,毅然投身革命,最终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样的续写是学生在《祝福》批判冷漠黑暗的社会、同情穷苦劳动人民的主题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通过这样的续写,学生不仅写出了颇有创意的文章,还升华了对原文主题的认识。所以,续写是落实“读写共生”的重要路径。
四、开展专题阅读,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首先,教师应挖掘课本教材中的艺术特点,并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与学生一同体悟作者写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开展专题写作活动。例如,教师在教《祝福》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通过摸索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研究鲁迅写本篇文章的切入点,鼓励学生以同样的角度进行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其次,教师应实施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夯实阅读和写作技巧。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概括文章含义和写读后感,不断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更好地抒发自身情感。例如,教师在教《祖国山川颂》时,需要总结该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以及写出自己的感悟,促进学生得到更多的写作启迪。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通过开展自由式写作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练习写作中提升语文能力。
结束语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处于左右手的地位,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要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姿态进行“读写共生”实践。“以生为本”,努力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以任务群为载体、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推进学生文学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之成为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宣雯.读写共生——高中语文教学新视角[J].作文成功之路,2020(30):66.
[2]王玮.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读写结合”设计策略[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Z1):112-115+141.
[3]胡婷.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
[4]温从瑜.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9.
[5]吴飞瑞.基于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